秋,是一個悲涼的季節(jié),通常都被作家用來描寫傷感的時侯。郁達夫先生也是這樣覺得,他寫的《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圍繞著故都“來得清,來得靜,來的悲涼的秋”來寫。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guān)《古都的秋》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xué)習(xí)。
蘆花是凄美的,懷著淡淡的憂傷;柳影是翠綠的,抱著美好的希望;蟲唱是熱鬧的,撫不平心頭的千萬思緒;夜月是寧靜的,寄托了不盡的思念;鐘聲是悠長的,故都的秋令人回味無窮。泡一壺濃茶,了卻不了心頭的牽掛,品味的,是凄婉的哀傷,還是那剪不斷的思念?苦澀的,是愁苦,還是那秋的凄涼?很高很高碧綠的天色,宛如明鏡;偶爾飛過幾只馴鴿,能給家鄉(xiāng)捎封信嗎?于是,心湖又漾起漣漪。一絲絲日光,給淡淡的秋添了不少樂趣,靜對牽?;ǎ瑳鰶龅?,秋意盎然。北方這路邊的槐樹,開滿了槐花,更為小路鋪上了花毯。當(dāng)環(huán)衛(wèi)工人掃去時,心中一定又空蕩蕩的,盈滿了寂寞,想想秋天,又不由得傷感起來。秋蟬殘聲,意味深長。在作者眼里,秋已不再是秋了,而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或是一首深沉的詩,讀來處處有韻味。特別在杭州,當(dāng)秋與故鄉(xiāng),與思鄉(xiāng)之情融為一體時,秋就又多了幾份寓意了。遠隔千山萬水,故都的秋自有它的獨到之處,使作者萬般眷戀,終身難忘。
開篇第一句“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便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而對五幅秋景圖的描繪,無不充斥著對故都之秋的眷戀和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之情。你看,即使住著“一椽破屋”,卻有心情在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去看那“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去聽那“青天下訓(xùn)鴿的飛聲”,去細數(shù)那“從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這不是一種閑適嗎?如果說作者描繪的“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四幅圖還能勉強和“悲涼”搭上界,那么第五幅圖畫“勝日秋果”卻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到“悲涼”的影子了。在這里我們只能看到一種秋日的美好,生活的美好。且看作者對棗樹的描述:“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株的長大起來……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西北風(fēng)就要起來了。”生活在這樣的庭院中,面對著觸手可及的秋果,享受著秋日的清爽,怎能不贊美這秋天的美好,怎能不說這是一種令人向往的閑適生活呢?所以,作者在文末真摯地贊嘆道:“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由此看來,作者要留住的是這北國的秋天,更是與這北國的秋天緊密相連的閑適的生活。
《故都的秋》是傳統(tǒng)的散文名篇,在散文閱讀教學(xué)中有利于對學(xué)生進行審美鑒賞訓(xùn)練,使學(xué)生進入審美藝術(shù)的殿堂,從而使學(xué)生體悟情與景之間的關(guān)系,掌握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進而學(xué)以致用。
但作為經(jīng)典,《故都的秋》距離學(xué)生實際生活較遠,學(xué)生在領(lǐng)悟上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以文眼“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為突破口,結(jié)合背景資料,師生互動,以品讀,聯(lián)想等方式進入散文的鑒賞。
“教育是一個開放的發(fā)展的體系,教學(xué)的模式絕非是一個條條框框的預(yù)設(shè)。倘若教師背著框框進課堂,無論是教師自己還是學(xué)生個體手腳都會被束縛,就不能成為活的課堂?!彼栽谝院蟮慕虒W(xué)中我會更加注重在備課中多設(shè)想學(xué)生的接受能力,感受能力,多傾聽學(xué)生的意見, 真正做到以教師為主導(dǎo),以學(xué)生為主體的教學(xué)模式。
郁達夫口中的“故都”是北國,也就是我們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寫法十分細膩,因為文中寫到“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留下來了一條條掃帚的細紋……”掃帚的細紋給人感覺很清閑,再加上秋天的清爽,這樣一來,秋天的韻味就更加明顯了。
作者筆下北方的秋天給人感到十分清爽,凄涼。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輪回十分鮮明,可是我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涼的秋呢?每當(dāng)秋天,一些公園會在園中小路的兩旁擺上幾盆菊花便算是示意著人們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韻味卻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時漫步在街上,想尋找屬于秋的那份寧靜,可是在我耳畔卻是一聲聲吵雜的車笛聲。再看看人們,人們的臉上沒有掛著清閑的表情,好像是誰也不知道秋天的到來。秋天中,最美的節(jié)日是中秋節(ji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著月餅,看著天空中那輪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給孩子們講那百聽不厭嫦娥的故事。但是,這秋天最美的節(jié)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沒有和家人團聚在一起,也不再想聽那嫦娥的故事。
雖然京城的秋,他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玩兒,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tài),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雖然秋不是名花,也并不是名酒,等這種半開半醉的狀態(tài),在領(lǐng)略秋的過程當(dāng)中,是不合適的。
作者在文中提到,“不逢,北國之秋已經(jīng)將近十余年了,但是在南風(fēng)美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譚柘寺的鐘聲”這表明,作者就算不去,也很想念,這北國的秋。
這篇文章中,作者很強烈的表達出,他非常想念北國的秋,也非常喜歡享受北國的秋。作者還在文中提到了“秋蟬的衰弱的蟬身,更是北國的特產(chǎn)”,一句更是表明了,他喜歡故都的秋的原因。還類似這種話的還有很多。比如,北國的秋雨,北國的槐樹,北國的古樹等等。在文章中,作者還用了很多英語,比如:“Golden Days”等等。
郁達夫的文章,語句通順,非常簡潔,不會有一句廢話和多余的字,另外還會運用上英語,這讓我非常喜歡他的寫作方式和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