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吃西瓜、貼秋膘、吃秋桃、吃渣、吃餃子、食小赤豆、吃福圓、喝秋水等傳統(tǒng)食物。
1、吃西瓜: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
2、貼秋膘:立秋有“貼秋膘”吃肉進補的習俗,以生津養(yǎng)陰,滋潤多汁的食品為主。氣候轉換,秋季對比夏季胃口變大,需要吃好一點補充營養(yǎng)。
3、吃秋桃:江南一帶有立秋吃秋桃的習,大人小孩子都要吃,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而且桃子含鐵豐富,有一定的補血作用。
4、吃渣:山東萊西地區(qū)流行立秋吃“渣”,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渣是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吃渣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
5、吃餃子:立秋要“搶秋膘”包餃子。立秋吃餃子叫做“搶秋膘”,你搶我一個餃子,我搶你一個餃子,人們認為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身體健壯。
6、食小赤豆:立有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7、吃福圓:立秋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8、喝秋水:四川東、西部還流行喝“立秋水”,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立秋節(jié)氣三候是: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后,刮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于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并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13個節(jié)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jié)氣,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jié)。
立秋日對農民朋友顯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的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fā)生干旱。
據氣候平均溫度劃分季節(jié)的標準,必須是連續(xù)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準,江淮地區(qū)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雖有“秋老虎”的余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此外,秋的含義,還有莊稼快成熟的意思。
太陽到達黃經135°,迎來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三個節(jié)氣,是秋季開始的節(jié)氣。立秋一般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節(jié)氣)以后,秋后下一次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太陽到達黃經135°就是立秋迎來了,標志著孟秋時節(jié)的正式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節(jié),立字解見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斂也?!绷⑶镆话泐A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秋天即將來臨。立秋后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稱交秋,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
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弊喈叄嗤暵湎乱粌善~子,以寓報秋之意。
立秋,是由來已久的傳統(tǒng)節(jié)時。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祭祀儀式。漢代沿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民間則有在立秋時占卜天氣涼熱的風俗。東漢崔宴《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睆奶扑螘r起,有在此日用秋水服食小赤豆的風俗:取7粒至14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時要面朝西,這樣據說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后漢書·祭祀志》:“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車旗服飾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并有天子入圃射牲,以薦宗廟之禮,名日軀劉。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钡搅颂拼糠炅⑶锶?,也祭祀五帝?!缎绿茣ざY樂志》:“立秋立冬祀五帝于四郊?!彼未?,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