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夏至,雖然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大部分地區(qū)白天一天比一天縮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fā)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因此,民間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不是,最熱在三伏天。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fā)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濕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nèi)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中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zāi)消年豐?!吨芏Y·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敝艽闹良郎瘢鉃榍宄甙O、荒年與饑餓死亡。
夏至作為古代節(jié)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jié)’,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
1.祭神祀祖
夏至?xí)r值麥收,自古就有夏至祭神祀祖之俗,以祈求消災(zāi)年豐。從周代開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以歌舞禮樂的方式,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故《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
2.食夏至面
自古以來,民間即有“冬至餃子夏至面”之說,民諺還曰:“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夏至新麥已收,古人夏至吃面有嘗新之意。夏至面的做法,不是平常所吃的熱湯面,而是過水面,古時候從井中打來清涼的并水,手搟面煮熟后,直接撈入盛滿清涼井水的盆中,待面拔涼,撈入碗中,再澆上事先做好的調(diào)料和小菜。古人炎熱的夏天吃清涼的過水面,有提醒人們注意防暑降溫之用意。另外,古代民間用細長的面條,比擬夏至白晝時間長,正如人們在過生日時也吃面一樣。為的是取一個好彩頭。
3.食夏至餅
在古代,夏至之時農(nóng)家搟面為薄餅,烤熟,夾以青菜、豆莢、豆腐及肉類等,祭祖后食用,或分贈親友,謂之“夏至餅”。夏至這天,古時還有食麥粽之俗,而且亦將麥粽作為禮物,互相饋贈。
4.夏至稱人
在古代,夏至日稱人,以驗肥瘦,可求吉利,故古時夏至稱人習(xí)俗,表達了古人祈求美好的強烈愿望。
5.給牛改善伙食
夏至這天,古時還有給牛改善伙食的習(xí)俗。古人會在夏至日煮麥仁湯喂牛,據(jù)說牛喝了身體壯,能干活,不流汗。
6.吃補食習(xí)俗
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食欲不振,開始消瘦,即“枯夏”。古時民間便開始偷閑消夏,注意飲食補養(yǎng),古代官府也停止辦公事。
7.吃餛飩
夏至這天,古代有早晨吃麥粥,中午吃餛飩習(xí)俗。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惫湃顺赃^餛飩之后,開始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健康成長,身強力壯。
8.互贈消夏之物
夏至日,古代婦女有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什物之習(xí)俗?!队详栯s俎·禮異》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扇,借以生風(fēng)。粉脂以之涂抹,散體熱所生濁氣,防生痱子。這些皆為古代常用消夏之物,古代婦女以此相互贈送,來消暑避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