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這個令人談虎色變的字眼,跳躍到了我們眼前,這是生命與病毒的對抗。成千上萬名醫(y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紛紛請戰(zhàn),勇敢“逆行”于第一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挠嘘P致敬我們偉大的抗疫英雄征文2020【5篇】精選,希望大家喜歡。
此時的你們,應該都是和我一樣,滿懷惆悵與希望地坐于窗前。望著窗外,聽著那難得一聞的清脆鳥鳴;望著遠方,祝福著那些奮戰(zhàn)一線的勇士們。
病魔無情,但人間有愛。當這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打響之時,我們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勇士,他們的人生或許平凡、他們的職業(yè)或許普通,但他們精神卻很偉大。他們,擁有著閃耀的靈魂。
逆向而行是他們。當這場戰(zhàn)爭打響之時,他們便已義無反顧的沖在了最前線,面對病魔,他們逆向而行,用他們的柔軟肩膀給病人撐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他們或年老、或年輕,我們看不到他們的臉,聽不到他們的聲音,但我們能夠看到那一身“希望之藍”。那疲憊的身影中透露著堅強,那沙啞的聲音中暗含著溫柔,那濕潤的眼眶中隱藏著希望,那變了容貌的臉頰上書寫著付出。
負重前行的他們,終會在這條逆向之路上沖破障礙,踏出一條康莊大道。
平凡偉大是他們。當這場災難來臨之時,我們看到了十幾億炎黃子孫的華夏精神。我們從事不同的職業(yè)、我們擁有不同的地位、我們很平凡,但我們便是他們,平凡中顯現(xiàn)著偉大。丟棄個人物品而帶回幾箱口罩的海外留學生;動用全家力量為醫(yī)務人員提供飯菜的飯店夫妻;夜以繼日建造醫(yī)院的建筑工人;捐出全部積蓄的拾荒老人。
平凡而又偉大的他們,讓被病魔侵擾的人間充滿著無盡的溫暖。
心懷感恩是他們。當無盡的等待終有回應、當昏暗的病房終現(xiàn)陽光、當無聲的落淚終現(xiàn)笑容之時,那顆感恩的種子便在他們心中生根、發(fā)芽、破土、長大,他們感恩家人的不放棄、感恩醫(yī)生的不放棄,讓他們有了走出病房感受陽光的機會。
心懷感恩的他們,讓醫(yī)護人員多了一絲慰藉,也多了一絲希望。
此刻的我們,正在品讀他們的故事,正在感悟他們的靈魂,那一個個閃耀著光芒的靈魂擰成一股繩、攢成一股勁,終會戰(zhàn)勝病魔,走向春天。
“我們之所以贊頌勇氣,是因為人類總是在明知有風險的時候,仍然選擇做我們該做的事?!?/p>
2020年,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引發(fā)的肺炎疫情,短短的時間波及全國,空了街道、堵了醫(yī)院。醫(yī)者忙碌的背影如潔白的帕絹,抹去了病患親人焦急的淚水;鐘南山院士鏗鏘有力的指令,安了我們擔憂的心,也深深地感動了我。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從死神手里搶人罷了。護目鏡和口罩在他們臉上留下“最美的傷痕”;密不透風的白色防護服上,寫下激勵的話語。疫情無情,“逆行者”是最溫暖的風景。
謝謝你們,上演最美逆行。謝謝你們,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一幕幕,從此身邊有情,心中有光。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舉國上下一盤棋,軍民聯(lián)動共馳援,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zhàn)爭,在全國打響。淄博也不例外,百姓們安守在家,無數(shù)的黨員們堅守在各個小區(qū)防疫勸退點的崗位上,走在控疫防疫的第一線。
一根扁擔,十里寒風。隔離病毒,不隔大愛。2月12日上午7點半左右,一位大叔用扁擔挑著兩箱物品,來到淄博淄川疫情檢查點,放下物品后,轉(zhuǎn)身就走,堅決不留姓名。事后,記者輾轉(zhuǎn)找到了這位大叔,他叫殷長秀,今年53歲,2月12日早5點40他就從家里出發(fā),用扁擔挑著自家舍不得用的微波爐和一箱寓意平安的蘋果,走了兩個多小時,步行了10多里路,只為讓防疫人員吃上熱乎飯。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進來的地方。菜農(nóng)們起早貪黑,拔出一筐筐新鮮的蔬菜,是給武漢戰(zhàn)役中的人民最懇誠的祝福。數(shù)不盡陌生的好心人,把他人想在前面,為站崗的人們,送去消毒水,送去口罩。是啊,疫情下的中國,是有抬價牟利的商人,是有造假售假的敗類,但是更多的,是讓我們看到中國人的溫暖,在灰暗的大氣中熠熠閃光。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边@場戰(zhàn)“疫”,攜子之手,一道并行,光明在路上,更在不遠的前方。
2020似乎沒有開一個嶄新的好頭,因中國武漢出現(xiàn)了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眾多肺炎患者的產(chǎn)生,而感染還在不斷發(fā)生。這一消息立刻在中國炸開了鍋,一瞬間全國各地都彌漫著緊張擔憂的氛圍。
人們自愿呆在家中,不敢外出走動;醫(yī)護人員連夜收拾行李,奔赴武漢一線救助患者;科研人員更是廢寢忘食,沒日沒夜地研究病毒。比起由于網(wǎng)絡某些言論引起的恐慌,比起面對困難的崩潰無助,我看見了中國這一泱泱大國在面對困難時展現(xiàn)出的團結的力量以及必勝的決心?;厥者^往災難,1960年的大饑荒、1972年的六一八水災、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汶川地震……經(jīng)歷了這些,中國依舊繁榮昌盛的走過來了。
我知道,在面對以及解決困難時,那些奮戰(zhàn)在一線的醫(yī)生護士以及戰(zhàn)士,正是這場抗疫戰(zhàn)大最有力的力量。可處于家鄉(xiāng)這個不算疫情重災區(qū)的我,卻也小心翼翼、注意衛(wèi)生、不敢出門,生怕與病毒有一丁點的接觸,難道那些前線的戰(zhàn)士們不害怕嗎?答案是毋庸置疑的。我看的見前線戰(zhàn)士們無法與家人團聚的苦;看得見不曾休息的醫(yī)護人員臉上的累;看得見義無反顧奔赴武漢的支援人員與家人離別時留下的淚。但我相信,他們也正是明白自己正在做一件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才愿意暫時放下自己的安危,肩負起名為“責任”這一沉甸甸的擔子,去完成屬于自己的使命!想向位于抗疫一線的醫(yī)生護士軍人以及無數(shù)志愿者們致敬,向83歲高齡仍然堅守抗疫一線的鐘南山院士致敬;向已經(jīng)因肺炎失去生命的李文亮醫(yī)生致敬;向自愿奔赴前線的醫(yī)護人員致敬。
我明白,想打贏一場戰(zhàn)爭不僅需要沖鋒陷陣的戰(zhàn)士,也需要堅實頑強的后盾。這后盾是無私奉獻捐獻物資的人們;是自愿宣傳疫情的志愿者們;也是聽從指揮,自覺呆在家的我們。每個人都做好自己崗位的一份事情,承擔起一份責任,完成好一份使命,那么人人都是抗疫戰(zhàn)士,都是值得致敬的!
老人們常說凡事先苦后甜,我們也總唱著陽光總在風雨后,雖然2020年沒有開一個好頭,但如今疫情已經(jīng)向著好的方向發(fā)展,我相信:堅強勇敢自信樂觀的中國人一定能創(chuàng)造出屬于我們自己的幸福2020年!
風雨同舟,披荊斬棘。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fā)生以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萬眾一心,采取各種“硬核”措施防止疫情擴散蔓延,以責任和擔當筑起了疫情防控堤壩。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少數(shù)“未感染群眾”也準備抱著“試試看”“反正街上沒人”“出去曬曬太陽”的心理去“以身試毒”。如何抵擋“麻痹”“僥幸”“焦躁”的“心理飛沫”,守住全民戰(zhàn)疫階段“戰(zhàn)果”,還需各地政府和黨員干部繼續(xù)壓實責任,多措并舉,為群眾戴好“護心口罩”,直到這場“疫情阻擊戰(zhàn)”取得最終勝利。
拴緊為民“兩端系帶”,抵擋“麻痹心理飛沫”。連日來,在各級政府、黨員干部和群眾的共同努力下,交通管制、居家隔離已成為遏制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蔓延的有效手段。但隨著管制和隔離時間的延長,很多群眾也沒有了武漢“封城”之初的驚慌,慢慢放松了警惕,“反正我沒事”“有什么可怕的”心理也有所顯現(xiàn)。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將是疫情防控最關鍵的“窗口期”,全民提高警惕顯得尤為重要。各級黨員干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把中央決策部署要求落實到最末端,把自己與群眾的“兩端系帶”拴緊拴好,“軟硬結合”抓好宣傳與排查,切實克服麻痹思想,把“反正”心理徹底消除,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做好充分思想準備。
緊壓醒民“金屬護條”,抵擋“僥幸心理飛沫”。隨著季節(jié)的變換,春天真真切切踱步而來。居家隔離一段時日,再見春日暖陽,恍若隔世,一些人也開始有了“出去曬曬太陽”的想法。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從初期“沒有證據(jù)顯示人傳人”,到目前指出“可能造成持續(xù)的人傳人”,甚至可能發(fā)生變異。所以,迫切需要各級黨員干部時刻保持審慎態(tài)度,把疫情看得嚴重一些、把疫情蔓延的風險估計得大一些,堅持“點面并重”,緊壓防控“金屬護條”,讓“耍大膽”“不設防”的“僥幸心理飛沫”無法“入體”。深入動員群眾徹底拋棄幻想,把防控措施落實好,真正做到早發(fā)現(xiàn)、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治療,嚴嚴實實織好全民“防控網(wǎng)”。
拉開困民“中間褶皺”,抵擋“焦慮心理飛沫”。近些天,很多人每天睜開眼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然后瀏覽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新增多少確診病人、官方發(fā)布的確診病人行動路線、醫(yī)療物資是否充足,每遇“重點”趕緊看看自己是否“入列”,甚至有的人只是平常感冒也不敢出戶,怕“被隔離”。加之不能走親訪友,不能逛街旅游,甚至怕口罩不夠用,出門散步都是能免則免,“忐忑不安”“看報道就流淚”的焦慮心理也有所見。所以,需要各級政府動員和組織力量,堅持線上與線下咨詢相結合、身體健康與心理安定并重、確診患者與疑似人員心理輔導相結合,做好戰(zhàn)疫期大眾心理干預工作,把困擾群眾心的“中間褶皺”拉開,聚力增強“鎮(zhèn)定感”,確保安穩(wěn)“過關”。
總之,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zhàn)是全民之戰(zhàn),黨員干部要堅定站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引領群眾在疫情應對上不“麻痹”、不“僥幸”、不“焦慮”,出“實招”“硬招”防止出現(xiàn)掀開“護心口罩”隨處“裸跑”的現(xiàn)象,真正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和“主心骨”,在這場“疫考”中交出一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
我們來認識武漢大學人民醫(yī)院東院區(qū)山東醫(yī)療隊的主治醫(yī)生郭海鵬,他出生于醫(yī)生世家,一家人五代從醫(yī),他說,用仁心仁術救死扶傷是家訓,更是責任。
正在用不太標準的武漢話跟劉爺爺交流的是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醫(yī)生郭海鵬,劉爺爺今年86歲,在外院治療近一個月,因為病情加重被轉(zhuǎn)到這里,醫(yī)療隊會診后,決定采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可被老人一口拒絕。
對話中,郭海鵬得知,此前老人曾有使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的經(jīng)歷,但過程中感到不舒服,對此有了顧慮。但缺氧問題又急需解決,郭海鵬反復勸說,劉爺爺終于放寬心同意試一試。3秒鐘,醫(yī)護人員快速置換鼻導管和加壓面罩。
盡管郭海鵬的武漢話并不標準,但他溫暖的話語還是大大緩解了老人緊張的情緒,劉爺爺很快掌握了正確的呼吸方法,氧飽和度也從原來的80多提高到接近正常人的水平。
齊魯醫(yī)院兩個病區(qū),收治的是30多位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大多數(shù)都是老年人,年齡的94歲。每天進入病區(qū),問診、體檢、查血氣、心電圖檢查,他不放過每一個細節(jié),做了十幾年的ICU醫(yī)生,他說,爭分奪秒搶救生命已成為一種本能。
郭海鵬是土生土長的山東人,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就讀于武漢大學,疫情發(fā)生后,郭海鵬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醫(yī)療隊。而其實他剛剛結束在美國哈佛大學三年的博士后培訓,回國還不到三個月。
致敬我們偉大的抗疫英雄征文2020【5篇】精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