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愛《中庸》,在暑假,又一次的捧起《中庸》,細細研讀。書并不厚,但感悟頗深,下面,讓我來談一談自己的收獲“中庸”是一種存在,是一種天地間人與萬物生存所依附的關系,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關于中庸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yǎng)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經(jīng)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盡性”等內(nèi)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yǎng)有重要影響。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
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zhì)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zhì)。
可是,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jié)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開朗:就是因為我們懷著對天依賴的心情,讓我們變得習慣從天得到鼓勵以及活著的動力??墒怯袥]有想過,我們?nèi)绱司把?、依賴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們?輕視,抑或是不在乎?高興了就施舍一點恩惠,不開心了就讓你吃點苦。我們應該學習中庸,對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為自身,讓自己達到一種不管怎樣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靜地面對天給我們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顧,也不害怕他的降災,在天不斷為難的時候不會去想什么時候才是盡頭,而是自強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樂,沒有什么可以真正影響到我們。或許這樣,天反而會尊重我們,也只有這樣,我認為兩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諧相處,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發(fā)育萬物,峻極于天”。而其基礎,是對萬物本性,對事物運行規(guī)律的敬畏,此之謂“尊德性”;是對事物發(fā)生、發(fā)展、變化、消亡背后的各種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謂“道問學”;是目光極于天地萬物,而用心盡于精妙幽微;是不斷修行調(diào)整自己,引導事物發(fā)揚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p>
朱熹說:“此五句,大小相資,首尾相應,圣賢所示入德之方莫祥于此,學者宜盡心焉?!?/p>
讀了《中庸》,感覺收獲還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jié)晶。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義,意思很難理解。雖然不盡理解,卻也能從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中庸》的解釋是不偏不倚之謂中,不易不更之謂庸。中庸即中和。
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于追求物質(zhì),或者過于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特別是在我們?nèi)粘5慕逃虒W中,為了達到一定的分數(shù),有時會犧牲掉學生的休息時間,或者讓他們被動地接受一些所謂的知識,打擊了學生學習興趣。中庸就可以幫我們克服急功近利的做法,從而使我們做到知足常樂,慢慢學習,對待每一個細枝末節(jié)都能全心全意。有一句話很流行;細節(jié)決定成敗。許多人缺乏中庸的素質(zhì),往往不能做到處處小心謹慎,不能從頭到尾保持一顆平常心,他們常常在事情的最后關頭因為某一個細節(jié)沒有注意到而功虧一簣。
總之,讀過中庸之后,我對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一定能受用終身?!吨杏埂返暮诵闹皇恰皠t”,則即是標準。這個標準,其實是對己對人統(tǒng)一的標準?!耙延⒍⑷?,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是說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這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仁”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將心比心,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就會避免很多矛盾,處世也會更加簡單。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tǒng)文化《論語》的學習,現(xiàn)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段話是《大學》的經(jīng)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看完這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diào)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jīng)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wěn),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tài),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nèi)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nèi)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jù)、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quán)益和訴訟權(quán)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diào)解結(jié)案。享有東方經(jīng)驗美譽的調(diào)解制度,就是強調(diào)“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jié)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diào)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昂汀辈⒉皇且乇苊?,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diào)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nèi)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jīng)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jīng)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過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內(nèi)在涵義,現(xiàn)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刻的把握?!案裎铩奔疵鞅娓F究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以上說的是讀《大學》中最重要的收獲,下面說一下對《中庸》的理解?!吨杏埂窂娬{(diào)“誠”,認為“誠”是現(xiàn)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nèi)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nèi)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nèi)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xiàn)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zhì)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shù)倪x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xiàn)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yè)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么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yè)不誠信,那么這個企業(yè)也不會興旺。
關于《大學中庸》的內(nèi)容很多,道理也很深刻,先簡單說這些吧!
《中庸》中句句哲理,值得我細細研讀。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君子之行,自覺自悟自律自警??鬃诱f:“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睙o論是通達順遂還是身處困厄乖蹇,一時一刻也不敢懈怠,不敢放縱自己。無論日常事務如何繁雜,都能夠排除外界的干擾,專注于內(nèi)心的修養(yǎng),凝神靜修,永遠保持心境平和寧靜,須臾不離道義的原則。固守著,堅持著精心的呵護著,培育著內(nèi)心的美好道德,使內(nèi)心回歸明凈,塑造真實美好的自我。
作為一名山大人,更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越是在隱蔽的地方越加小心自礪,不留下愧憾;越是在細微的小事上越是用心盡力,不出現(xiàn)疏漏。因而,在平時生活中,即使在獨處的時候也要恭敬謹慎,心懷戒惕,嚴格自律。細讀《中庸》,漸漸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鏡子,照的見別人也找的見自己。自己的心鏡照見自己的人性,別人的心境,照見的是你的人品。因此任何事都不可疏忽。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君子之道,就想要去遠方,必須先從腳下起步;又宛如要登上高山,必定先從低處出發(fā)。面對消逝的歲月,仰望掩埋著先祖業(yè)績的廢墟,我們在大路上走來走去,卻總是不知道要去哪里,從何處做起。我們平庸,因而我們對于美好的未來總是仰望,而不知道如何接近,認為高遠而不可抵達,這正是我們平庸的根本原因。事要一件一件地辦,路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蔽覀兪翘斓亻g孤獨的旅行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睆淖畋拔⒌氖伦銎穑瑸樽顝V大的人民服務?!疤煜轮?,制之在始;始不可制,制之在末?!币苍S這世上有很多是我們不能改變的,所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從自己做起,從最近處著手,使自己順其自然,一步一步的取得成功。
身在山大,每一天都在成長,每一天都在進步。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仞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蔽覀兪翘斓亻g孤獨的旅行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廣泛學習,深入探索,周密思考,明辨甄別,忠實奉行。人生也有涯而求之無涯。學習是畢生的事業(yè),時間是永恒的'主題。學問之道在于堅持不懈地日積月累別無捷徑。一切的成就都是建立在長期的堅實的積累之上的,不要抱有幻想。沒有相當?shù)姆e累工夫,幻想著在某一方面做出驚人的成果或是取得突破都是不可能的。蘇軾說:古之立大事業(yè),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撥之志。唯有樹立積土成山,駑馬十駕的治學精神,才有可能求得真知,成就事業(yè)。
不偏不倚的立身處世哲學,不折不扣的太平和合境界。獨愛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