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指獲取他人已預備好的符號、文字并加以辨認、理解、分析的過程,有時還伴隨著朗讀、鑒賞、記憶等行為。這些符號最常見的是語言文字,其他還有音符、密碼、圖表等也在此列;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中國教育史讀書心得,希望大家喜歡。
作為一名教師,我時常思考自己工作的意義,教育的意義,然而當我讀完教育史后,我沒有得到預期的答案,反而心有惶恐,甚至有些悲涼。我發(fā)現(xiàn)奴隸和封建社會時期,教育大體充當著統(tǒng)治階級實施政權的工具。教育的工具性質,戰(zhàn)國時期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就是典型例子。這一學派在教育方面遠沒有達到像儒、墨那樣的造詣,但因其毫不含糊的社會政治主張,尤其符合秦王朝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而贏得了在諸子百家中的地位。韓非認為:你不能指望人們自覺為善,而只能設法令人不得為非。因此他作出一個著名的結論:“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币虼?,正確的認識和做法是“不務德而務法”,教育如此,社會政治的實現(xiàn)也是如此。“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法治教育便是韓非提出的教育主張。秦國之所以強大,就是實施了法家學派的法治教育,“通過定名分,使人人皆知按本分言行和獲取;通過禁私學、禁詩書禮樂,使言談者必軌于法;通過形成嚴刑酷法的社會局面,迫使人不敢作奸犯科......”正是有這種法治思想指導教育實踐,秦始皇才進一步統(tǒng)一文字,嚴禁私學,實施吏師制度以維護其君主集權的統(tǒng)治地位,“焚書坑儒”便是其文化專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法家這種只講法制而棄置人治的思想充其量是一種社會教育,然而它卻不講教育和感化,甚至認為人和人的尊嚴無需尊重,這實屬教育史上的一大倒退!看完著實令人惶恐。
然而注重教育與感化的學派就逃離了充當統(tǒng)治者工具的命運了嗎?非也??鬃拥摹岸Y”與“仁”道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儒學思想何其豐富,影響何其廣泛,然而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從政的君子,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又因儒家強調“文事武備”,這又恰恰與漢武帝的政治愿望相契合,于是儒學應時代需要登上了歷史舞臺。漢武帝后來施行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不僅使儒學取得定于一尊的地位,也幫助漢武帝實現(xiàn)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一思想意識的政治抱負。不管怎樣,儒家思想在漢代又得以復蘇和發(fā)展這對后世是有積極作用的。至此,我又深感迷惑:到底是時代造就了儒家思想還是儒家思想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封建社會時期教育工具作用如此明顯,從各學派思想被統(tǒng)治者利用,到為統(tǒng)治階級選官的科舉制度的產生,甚至到了近現(xiàn)代,教育理念雖得以更新,但教育依然擺脫不了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性質。細思起來,這令人惋惜,然而,因為教育的發(fā)展以社會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為基礎,自然也需適應政治經濟的發(fā)展需求,這樣想來,便也覺得合理。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國門被強行打開以及科舉制度各種弊病的出現(xiàn),國人意識到學習西方先進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于是洋務教育主張的“中體西用”思想應運而生,“中學有未備者,以西學補之;中學有失傳者,以西學還之。”之后,維新派不僅對外派遣留學兒童,同時對內建立學制,興辦學堂;民國初期和新文化運動時期學制的改革、各種教育思潮的出現(xiàn)以及西方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引進;國民政府時期“黨化教育”、“三民主義教育”、“戰(zhàn)時須作戰(zhàn)時看”的教育方針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根據(jù)地教育——“干部教育”“新民主主義教育”等等極具時代特色的教育和各大教育家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各種教育思想,無不體現(xiàn)“教育為政治、為社會發(fā)展服務”的宗旨。
教育的功能性特征自其產生便具備,因為教育活動的主體——人,要生存。原始人類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穿、住等生活資料,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就必須參加生產勞動,因此,生產勞動的教育在原始社會中就占有突出地位。這說明教育從一開始就具備功能性特征,這樣看來,教育的工具作用無可厚非。
然而人類的存在不僅僅為了生存,人類還具有思想,有表達自我的需求,否則人類知識何以積累,文明何以創(chuàng)造?縱觀中國教育史,也有開明的君主或教育家,不以思想鉗制人,尊重思想,尊重學術,為賢士提供思想交流的場所,他們也以此在教育史上創(chuàng)造了典范。這在古時有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稷下學宮”,在近代有蔡元培的北京大學。稷下學宮是齊國君主在都城臨淄的稷門所設立的學宮,因此得名。其重要特色是容納百家、思想自由。諸子百家在稷下學宮可以發(fā)展自己的學術,各家各派不需以統(tǒng)治者的好惡獨尊一家而壓制其它各家,或以一家為標準統(tǒng)一各家。統(tǒng)治者也充分允許各家“各著書言治、亂之事,以干世主”。因此,稷下學宮是一所集講學、著述、育才活動為一體并兼有咨議作用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是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它既是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中心與縮影,也是當時教育上的重要創(chuàng)造,它對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和教育的發(fā)展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兩千多年后,蔡元培改革北京大學時所貫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原則與古代稷下學宮的性質何其相似,甚至,蔡先生的“兼容并包”比古代的學宮有更廣泛深刻的涵義?!凹嫒莶辈粌H包容不同的學術和學說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張,也在男生之外包容女生,在正式生之外包容旁聽生,在封建專制思想根深蒂固的時代背景下包容資產階級乃至無產階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因此,蔡先生引領下的北大所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教育領域。
蔡元培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具有遠見卓識的教育家,他推崇思想、學術自由同時對政府官僚掣肘、摧殘教育深有體會,因此積極倡導“教育獨立”,其中就包括教育學術和內容獨立、教育脫離宗教而獨立。正如蔡先生所明確指出的: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受教育者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自己的人格,能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盡到一份責任,作出一份貢獻;而不是把受教育者塑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那些懷有其他目的的人去利用。多么開闊的心胸,多么獨到的見解,多么振奮人心的思想!深得我心。這不正契合當下我們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嗎?沒錯,教育是全人類的事,而非某個政黨的事。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學問》中提到:“讀史使人明智”。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國內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種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響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當然,僅粗略讀過《中國教育史》的我遠未達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識具有力量,歷史的確讓人深受啟發(fā),我深刻認識到兩點:
首先,教師應具備批判性思維。漢武帝時期的“獨尊儒術”,清末新政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全盤否定孔教直至后來的全面推崇“西學”都是走極端的體現(xiàn),倡導者雖出于改良社會現(xiàn)狀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說矯枉過正了?;蛟S如陶行知先生那樣,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結合我國當時社會現(xiàn)狀,在理清“教育”與“生活”關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國實情的教育實踐理論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種信息包圍的時代,批判地看問題,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納各種教育教學理論,不盲從,不生搬硬套,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有選擇、有效地實踐,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師應有開闊的視野。近現(xiàn)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樹的人,康有為、梁啟超、嚴復、蔡元培、梁漱溟、陳鶴琴、陶行知等無不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進教育思想又關注國內社會現(xiàn)狀、善學善思的才學滿腹之人。身為教師,我們當向前輩學習,敞開心胸,不僅關注教育領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個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學習范圍不局限于當前的方寸之地,開闊眼界,吸收并蓄。這不僅為提升個人素養(yǎng),更為我們的教學增添一絲精彩!
上世紀60年代,法國教育人士保羅·朗格朗提出終身教育思想,他認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教育應貫穿于人生的各個階段。這一思想在世界產生深刻影響。我想教師基本是我一生的職業(yè)了,我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書”教好,可是,沒有廣博的知識,沒有深厚的積累作基礎,教好書談何容易!學無止境,“路漫漫其修遠兮”,然而“吾將上下而求索”。
在中國近幾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現(xiàn)了許許多多優(yōu)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者。這本書對中國歷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對教育家也給出了簡單的介紹,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個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國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氣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傳了數(shù)年,經久不衰。他的教學思想是非常豐富的,包含了很多有價值的教育主張,而且還包含了深刻的教學理論和教學經驗。即使從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現(xiàn)在,中國社會已經發(fā)展了兩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對于當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學原則仍有深遠的意義。
幾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教的過程,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且在學習過程中,要有三個環(huán)節(jié),即:學,思,行。還提到了一些教學原則,比如,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學思并重等等。記得初中時就學過《論語》,上面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也就是說只學習不加思考就會迷亂,只思考不學習就會空乏不實。因此在學習過程中要學思結合,不偏不重,才能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這對我們的學習是很有啟迪作用的。思考在學習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才能將學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只有通過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加深印象。這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是極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氣小了很多,但是經歷過考研的人至少都會熟悉一些。他在哲學史上是有名的主觀唯心主義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觀為基礎的。學哲學的時候一直就有一種印象在頭腦中存在著,就是覺得王守仁是個“壞人”,當考試時出現(xiàn)在選擇題中的時候,一見到這個名字,就會想到主觀唯心等等。但是現(xiàn)在這些想法已經得到改觀了。
王守仁一生對教育十分關注,他將自己的哲學思想貫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獨特的視角對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主張,這在整個封建統(tǒng)治時代都是非常大膽和有創(chuàng)見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地方,例如,他強調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并且王守仁堅持了我國古代儒家教育的傳統(tǒng),把道德教育與修養(yǎng)放在學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實這樣做對于我們的素質教育是有一定啟迪和幫助的,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素質。
他還多次提到了循序漸進,并且還強調了因材施教,要根據(jù)學生的資質、個性、長處、短處給以不同的教育。他的這種主張是應該肯定的。其實因材施教這一說法,孔子的教育原則里都已經提到過。說起因材施教,就想到了當前的教育現(xiàn)象,雖然素質教育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是始終成效不是很顯著,幾千年錢提出的教育原則,到現(xiàn)在也沒有好好地實踐,不能不說這是教育的一大遺憾。
陶行知也是我們十分熟悉的一位教育家,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卓有成效的教育家,他畢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業(yè),提出許多教育理論,比如生活教育理論等等。
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有很大的歷史和現(xiàn)代意義,特別對于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其中他的素質教育思想,對于我們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質教育,有著現(xiàn)實和深遠的意義。
他還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還提到了對教師的一些要求。將來我們很大可能就要成為教師,我們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師德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他曾經說過必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若一任學生趨樂避苦,這是哄騙小孩子的糖果子,決不是造就人才的教育。這句話原本是說老師用來教育學生的方法要樂學和苦學相結合。但是我覺得這句話也是適合學生用來自我教育的。尤其是對我們這門不很成熟的學科的研究生來說,更是具有教育的意義。
只有我們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我們才會繼續(xù)地鉆研,只有我們能苦學,能夠坐下來深入地理解并體會專業(yè)的精髓,甚至創(chuàng)新,才會讓不夠成熟的學科慢慢地走向成熟!
一讀起
看到一文,認識到一人,無論其聞名與否,想說起時,總覺得無從下筆。那種置身于茫茫迷霧中的蒼茫感,迫使著我在尋找著一條走出的路徑。當一種框架的思想在逐漸產生之時,便尋思著構成框架的經、緯與血脈該是什么。于是,史便成為一條清晰經線存在。
二讀法之悟
曾計劃著,按照以往的看書習慣的話,估計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難以讀完,還會剩下一百多頁。沒有想太多,或許就是因著一種喜歡的緣故,便只管看了開來。沒有想到,提前完成閱讀任務。
想起曾經和同事開玩笑地說“要訓練提高閱讀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書?,F(xiàn)在想來,或許,是因為專攻的緣故,這一想法有希望成為可能。
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沒有如以前一樣同時讀幾本。而是在看此書很累或沒有感覺之時,看一些別的書,這樣的閱讀體現(xiàn)了主次分明。以一本書為主要內容之時,睡覺前思考與醒來時在被窩里的閑暇便成為了了消化與思考的時間。把一本教材當作小說來閱讀,雖然這樣的閱讀過程會丟失好多,不過,在以理解為主要記憶方式的我而言,或許,這便是對于知識的一種最好吸收方式。不為著什么,只為著自己喜歡,只為著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蛟S,這樣的放松狀態(tài)下的閱讀,因為著專一,而成為一個思考的整體,或許已在大腦中進行了相關的儲存。
三在讀之思
1換一種眼光看
喜歡中國歷史,一直是站在讀故事與背誦的角度去看,作來一種靜默的知識存放在了腦海里。從教育的角度去看時,體會到的是教育與中國各階段社會命運的密切聯(lián)系,特別是在辛亥革命前夕,關于中國教育與革命的關系的實踐,證明了教育對于社會經濟與政治的依賴、影響與制約。
從儒家思想統(tǒng)治中國的歷史,可以看以曾經使中國一度興盛,一度又因為宋朱理學的滅人欲的極端而成為中國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國的代表的便舉著滅孔反儒的旗幟試圖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實現(xiàn)。在事實的不斷證明中,作為封建統(tǒng)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yún)s又被搬了出來。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外來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務運動一度促進了中國的發(fā)展。然而,穿著鞋走新路的尷尬終于被新文化運動所替代。
換一種眼光看歷史,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規(guī)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種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總是隨著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而存在,其適合與否,總有社會這部不斷前行的機車來選擇或淘汰。
由換一種眼光看歷史,想到如何換一種數(shù)學的眼光來看生活,如何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許,在以歷史,以生活事件為主干,以教育,以數(shù)學為輔線,各自構建起一個相對獨立又密切聯(lián)系的網(wǎng),是一種轉換角度轉換眼光的方式。
2新文化運動為什么能夠成功?
因為有著位于教育先列的教授們所指導,還有著以北師大為代表的相當數(shù)量的愛國青年在影響著,實踐著。
由新文化運動想起如今所提倡以“尊重個性與自由”的啟蒙運動,在那時就提出的“平等、自由、博愛”為何沒有真正實現(xiàn)?相隔近一百年的今天,以解放個性為目的文化啟蒙運動有可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嗎?
3對康有為,陳獨秀等的認識改變。
在以前所學習過的歷史中,一直把康有為作為變法失敗的逃亡者,而與梁啟超作以比較。把陳獨秀作為右傾投降主義的一員來看。連同那胡適,也都因被蒙上了一層政治色彩而有著一種近乎于不屑的那種空泛的自尊感。想起那為考學所背誦的歷史與政治知識,想想不免有些可笑,或許,那是道德第一的教育需求吧。
走進歷史的長河中,伴隨著蔡元培對中國教育的開放性思想,認識到康有為、陳獨秀都在某些方面為中國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對于無知,對于歷史從屬于政治的打破,感受到是,在當下生活的每一個點都是向前前行的著的歷史車輪中的一個很小很小的點?!皻v史不相信思想,歷史要的是行動”,或許,所有的功過是非,只有置身于歷史的長河中才能更加顯現(xiàn)。
4為什么禮會成為日本“各安其位”的法寶促進了日本的先行,卻沒有給我國帶來后來強盛?
在閱讀的過程中,這一直是困惑著我的一個問題。當讀到唐朝的大度與教育的自由與紛繁現(xiàn)象之時,感受到的是儒家思想對于中國的發(fā)展那種無形的推動力量??墒菑乃纬_始,到元、明、清,可以看到當時的統(tǒng)治者也都在努力著借助事教育來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與繁榮,但是,又都以維護其統(tǒng)治作為根本。后來,這種思想愈演愈烈,最終導致的是鴉片戰(zhàn)爭的暴發(fā)。當世界已在進行工業(yè)革命時,我們還在拿著大刀背著八股文。
單純站在教育這一方面的理解是狹隘的,但是,可以從一角度看到一斑。
初步看到中國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與荀子的思想,使我對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說嘆服中沉醉。
看完中國教育史,看到現(xiàn)在所實施的各種教育制度,很多都能從祖先那里找到先行的存在,迷惑叢生。不禁在想,中國的教育改革從新文化運動開始到底發(fā)展了多少?中國現(xiàn)行的教育改革中必然的不足是什么?
站在書本的角度,站在中國的角度,只能從一個固定的方向來看,走出課本,走出中國,在比較的體系中,或許,會更清晰些。
《中國教育史》是由孫培青主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出版的一部有關于中國教育發(fā)展歷程的學習教材。本書按各個社會形態(tài)的發(fā)展附段分章,把各時代各階級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以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閱讀本書有助于對中國教育發(fā)展史宏觀把握,將各個朝代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形成一定的系統(tǒng),詳細的掌握有關于中國教育發(fā)展史的脈絡。
1、語文獨立設科的簡要過程
人類歷史在不斷的進步和發(fā)展,自從語言和文字的產生之初,以“語言文字”為內容的“教”和“學”活動就從未停止過。可以說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語文教育?!罢Z言”和“文字”除了有傳授統(tǒng)治者所需的政治文化方面上層建筑的理論的作用之外,人民大眾也有借助語言文字傳授生產知識和勞動經驗的需求。于是語文教育從最初只有官府貴族才能接受逐漸文化下移到民間,使普通民眾也有機會接受到關于基本語言文字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從孔夫子到漢代董仲舒,宋代的朱熹,明代的王陽明,清代的顏元等等,語文教育經過無數(shù)教育家的繼承和發(fā)展變革,逐漸變成中國教育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分。但是人們把“語文教學”作為一門專門的學科來看待和研究的歷史卻是十分短暫的。
近代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處于帝國主義和封建壓迫的水深火熱之中,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世界學習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語言文字”分科教學這種教學方法。
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產生了中國歷史上的新系統(tǒng)教學。八門必修課中首次出現(xiàn)關于語文教學的“讀經講經”和“中國文學”課程。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呈報并咨行普通教育暫行辦法及課程標準》。規(guī)定小學到大學都開設國文課。語文教學就不僅形成獨立一門學科,而且形成了獨立的系統(tǒng)。
1919年“五四”運動提倡白話文。教育部從法令上規(guī)定了白話文在語文教學中的合法地位。至此,語文學科的體系基本固定,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革和發(fā)展,形成了今日所見語文學科之規(guī)模。
2、陳鶴琴“活教育”思想對語文學科教學的影響
縱觀中國教育思想史,陳鶴琴的“活教育”思想即融合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精華,又克服了實用主義教育的不足,對現(xiàn)代語文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活教育”的目的論
“活教育”的目的有三方面,即做人;做中國人;做現(xiàn)代中國人?!盎罱逃崩碚撜J為人之所以區(qū)別于動物是因為人具有社會性,人難以離開社會而獨自存活。教育的第一個重要目的使社會化,融入社會環(huán)境,參與社會生活成為“社會人”。不僅做“社會人”,還要做特定歷史社會環(huán)境的人,即做中國人。教育要使人傳承中國文明、了解中國歷史、熱愛祖國、關心祖國命運、團結同胞、以自己的力量促進祖國的繁榮富強。在近代中國的特殊遭遇下,時代賦予教育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能承擔救國救民任務的人,要求青年具有時代精神,將知識用于實踐,成為具有健全身體、建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合作精神和服務意識的現(xiàn)代中國人?!盎罱逃钡哪康姆从车秸Z文教育中來就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獨特的德育功能。語文學科不僅傳授給學生基礎語文基礎以及語文能力,還在情感道德價值觀方面積極引導學生上進,成為對社會負責的現(xiàn)代中國人。
2.“活教育”課程論
“活教育”主張把大自然、大社會作為出發(fā)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學習。突破書本教育的形式僵化,脫離事實的弊端,將學生引向大自然中尋找“活教材”。這樣適應了兒童生活經驗與興趣,逐漸擴大和豐富了兒童對自然以及社會的了解,使兒童獲得真實親切的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兒童能夠自主投入到學習之中。與時代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相一致,把兒童培養(yǎng)成為能夠投身實踐的實用型人才。在強調向自然學習的同時,“活教育”思想并不機械否定書本知識,也十分重視教材的內容。認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書本知識是獲得間接經驗的途徑,而這種間接經驗的習得能夠有效的指導實踐。認為學校教育是自然社會、書本知識的辯證統(tǒng)一體,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踐貫徹中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知識以解決實踐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盎罱逃钡恼n程論反映到語文教學之中即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資源的涉獵廣泛,又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要在教材與實踐的共同作用之下發(fā)揮作用。
3.“活教育”教學論
“活教育”的教學基本原則明顯受到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基本教學方法為“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币浴白觥睘閷W生學習的基礎,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提倡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兒童自己實踐。只有兒童做了,才能與事物有直接接觸,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過程和本質,由此產生興趣,啟發(fā)學生自己思考問題,探究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真的世界”,形成對理論知識的獨特理解并內化為自己知識邏輯體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兒童經驗不足,目的不明確,無正確的理論指導,不能放任學生完全成為學習的中心與主體。突出教師正確引導和有效輔助的地位和作用。
總之,陳鶴琴的“活教育”理論調動學生積極性,反對機械的“灌輸式”教學,批判傳統(tǒng)教育中忽視兒童生活和主體性等弊端,吸取了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的合理內核,同時也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進行取舍和補充,是一種有改造有創(chuàng)新的新形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乃至整個教育改革都產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