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一般分為摘錄、提綱、批注、心得幾種,格式及寫法并不艱深,心得筆記中的讀后感有點麻煩,但只要懂得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這三要素的關系,就會輕松拿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有關讀書筆記心得體會12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季羨林談人生》這本書大部分是季羨林先生在八十多歲到九十多歲之間寫的一些散文。既有對人生起伏的回憶,也有寫景抒情的美文。包含了對恩師,同事的評價,對生命生活的理解。文字平實而不華麗,反映了作者本身對待人生的態(tài)度。
書中描寫了自己貧苦的幼年,在日本殖民時期的生活,在清華求學以及教書并在德國留學十年的經歷,以及后來的中的牛棚中的絕望和后來的榮耀。作者本身就是一部中國二十世紀的歷史,從_十年的生活經歷來看人生看得更加透徹。雖然一生經歷過大起大落,但是作者能夠從容的面對過去的一切以及現(xiàn)在的榮譽和將來的生死。談到了自己的恩師陳寅恪以及有知遇之恩的胡適之,當然也有對自己的母親的遺憾和在德國的愛情的回憶。雖然是大師級的人物,但是從文中表現(xiàn)的非常的謙虛,而且非常的敬業(yè),雖然是高齡,任然努力為后人留下一些知識。
整本書讀完,發(fā)現(xiàn)人生總是有潮起潮落,但是在任何時刻都不能放棄。發(fā)現(xiàn)作者最終的成績,離不開他年輕時候的努力。在清華期間偶然的旁聽課,影響了他的一生,在德國期間因為二戰(zhàn)自己無法回國,但是正是這段時間奠定了其學術基礎。這個和喬布斯有類似性,誰知道喬布斯在大學時候旁聽了書法課而迷上了書法,后來蘋果的字體影響了世界。人生有很多的偶然性,但是也有其必然性。無論如何,努力是必須的。這又讓我想起了游戲《第七封印》中的“主動面對積極深入”,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這種心態(tài)。
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盡管久仰季羨林大名,盡管《季羨林談人生》就放在案頭,我卻遲遲未能細讀。年前在電視和網絡中,聞年過耄耋的季老說,請摘去他頭上的國學大師等三頂帽子。我還和多此一舉的炒作聯(lián)系起來,至于他那句“現(xiàn)在總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溫總理談論當今社會時語),更是讓我等常寫時評的憤青耿耿于懷。
帶著這種矛盾的心情,為了完成暑假讀書筆記。我拭去《季羨林談人生》書面上的灰塵,一篇一篇地細讀起來。
前三篇直接談人生,季老開宗明意,首先點明了寫作的年齡背景,卻又“謙虛”:望九之年還不清楚什么是人生。這樣的開頭很吸引人,一代宗師,著作等身,國家總理幾度探望,執(zhí)手相慶;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設“季羨林研究所”。活到這種境地,還一口一個“吾輩凡人老百姓”,真讓我等倍感慚愧。
《季羨林談人生》由數(shù)十篇千字隨筆組成。以前看到談論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義”一統(tǒng),“口號”滿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樸實的話語談論了人生繞不開的酸甜苦辣、進退榮辱,語言樸實無華,但從一個“看慣了人生百態(tài),明了了世間春秋”的世紀老人筆下繪出,漸覺啟迪之意非同尋常。
《童年》是作者高爾基以自己童年為基礎寫的一部自傳體小說。它揭露了俄國沙皇時期的黑暗、殘暴和非人生活。而高爾基從小就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受盡折磨與欺辱,無論是在精神上或是肉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但是高爾基卻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堅強地走了過來。高爾基原名阿列克謝·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他自幼喪父,隨著母親和外祖母來到外祖父家。著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艱哭命運的開始。外祖父家,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人間地獄。外祖父掌管著家里的一切,脾氣非常暴躁、視財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時常因為犯錯而被痛打;兩個舅舅常為了分家而爭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沒有地位,任丈夫打罵,發(fā)泄。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靈留下了陰影。
之后,阿廖沙離開了外祖父家,獨自一人踏上社會。他曾在許多地方打過雜,在這期間阿廖沙飽受欺辱,但他還是熬了過來。因為他被自己堅強、不屈服與困難的精神與信念一直支撐著。而現(xiàn)在的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而小阿廖沙卻吃不飽,穿不暖,還要挨打、受欺辱。悲慘的一幕又一幕,讓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們生活俄國沙皇時期又會怎么樣?會認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嗎?時代在不斷進步,但人們卻越發(fā)變得懦弱了,遇到困難就想要退縮、逃避或者走捷徑。屠格涅夫說過:“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學會吃得起苦。”美好的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p>
有些鳥兒天生就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明,歌聲太甜美,也太狂野了,所以你只能放它們走,否則你哪天打開籠子喂它們時,它們也會想辦法揚長而去。 —題記
《肖申克的救贖》講述了銀行家安迪由于有了婚外情,酒醉后本想用槍殺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巧合的是有人剛好做了他想做的事。于是他被指控入獄,他有幸成為肖申克監(jiān)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無辜者。
在漫長的監(jiān)獄生涯中,他結交了許多朋友,開設圖書館。之后,他開始幫道貌岸然的典獄長洗錢,并且成功的獲取了一個新的身份。他通過?種植僮骶儔說溆さ奶拔郟溆ね糖棺隕薄8萌司鵲氖撬靡槐⌒〉募饌反缸釉淞碩嗄暝涑雋艘惶跬ㄍ雜傻穆罰誥儔ǖ溆さ哪歉鐾砩銑曬υ接?
小說中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于主角安迪對于自由的向往。也正是有了這份對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他才能用二十多年日復一日的時間來鑿開一條自由之路。在我看來,安迪就是一只心中住著自由的無足鳥,他的心中只有天空,他一生只有一次落地的機會,那便是死亡。沒有對自由的信念,他就不可能如此執(zhí)著堅忍。
這部小說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那所肖申克監(jiān)獄了,它不僅是僅有黑白灰三色的高墻深院,它還是一種壓迫人性丶剝削自由丶使人茫目麻木的一種體制,一旦你屈服了,你就被體制化了。
故事中的老布就屬于這種大腦被體制化了,他在肖申克監(jiān)獄度過了整整六十多年的時光,當他聽到自己被假釋時,臉上盡是茫然和對未知的恐懼。
當老布重新踏入社會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和社會格格不入,他還是習慣在肖申克監(jiān)獄當圖書管理員的日子,他更喜歡肖申克。于是他選擇了自殺。留下了一句簡單的遺書:老布,來過這里。
當自由突然而至的時候,它也許已經失去了光輝,因為沒有了生活的支持,沒有生存意義的賦予,自由不過是另一所監(jiān)獄。
就好比是沒有對自由的信念,即使離開監(jiān)獄,也如同是身陷囹圄。
只要我們對自由有著真正的向往,即使身陷囹圄,我們也會是自由的,至少我們的心靈是自由的。
人生好比是海上的的波浪,有時起,有時落,但它永遠不會是一條平坦的道路。所以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或許都有著一段類似肖申克式的黑暗不堪的時光。有些人身陷在里面,而有的人卻昂首向前走去。
在陪孩子學習的空當,我完全被《小公主》吸引住了,讀著讀著,淚水不止一次滴落在書頁上,讀完全書,撫摸著她簡潔的封面,我的內心如海浪一樣翻騰不息,感慨、感動、激動讓我淚水再次迷蒙了雙眼。它是一部讓所有讀者都為之動容的小說,這是一本關于一個少女不向命運低頭的傳奇故事。請你記住她。當你今后在生活道路上遇到困難時,請你想起薩拉,一個幻想成為小公主的女孩,她一定會給你無盡的勇氣!
這部小說描繪了小女孩薩拉的一段坎坷生活。薩拉九歲時,被富有的爸爸送到一所好的寄宿學校念書。薩拉不以富貴自居,與受人欺負的孩子們成為了好朋友。但校長明奇小姐卻嫉妒薩拉一口流利的法語,她僅僅因為薩拉很富有,才佯裝出一副喜歡薩拉的樣子。薩拉早就看透了這種偽善的人,她也不喜歡明奇小姐。但在薩拉11歲生日聚會上,突然傳來薩拉父親去世的噩耗。明奇小姐當即撕破了她那張偽善的臉,把薩拉趕進了殘破的閣樓,讓她成為一名仆人。小公主那些華麗的服裝都被明奇小姐收了去,薩拉光彩耀眼的生活成了回憶,苦難猙獰著臉向這個弱小的女孩撲來。喪父之痛讓她心情悲痛至極,卻沒有掉一滴眼淚,但喃喃的“我的爸爸死了,我的爸爸死了,我唯一的親人死了。"讓你怎能不落淚?她懷著一位公主才有的樂觀和堅強自我安慰,她請來好朋友,把閣樓想象成宴會廳,把床板想象成天鵝絨床墊,想象成自己是一位不向命運屈服的公主,但這短暫的幸福又被明奇小姐殘忍的打破,在明奇小姐的辱罵聲中,在饑餓的侵襲下,在寒冷的肆虐下,薩拉不屈的聲音“我是公主,在環(huán)境惡劣的情況下我依然是公主?!痹跄懿蛔屓肆鳒I?薩拉在朋友及布娃娃埃米莉給予的心理安慰下,憑著自己不屈的精神終見希望,她遇上了爸爸的朋友,那位朋友又使小公主的生活回到了從前那種幸福安詳?shù)纳睢?/p>
小公主薩拉的經歷讓所有人驚嘆和感動。是什么幫助薩拉度過這段最艱難的時光?是她把布娃娃想象成一個會傾聽的小伙伴,這種想象的翅膀帶她飛越了孤獨的陰影;是她把一切襤褸看作是富麗堂皇,這種“山寒水瘦,我心蔥蘢”的精神鼓舞她走出了饑餓與疲勞的陰霾;是她忍耐著明奇小姐的嘲諷,這種“除非我愿意 否則沒有人傷的了我”的清高樹立了她不可侵犯的尊嚴;是她在得知父親去世后不掉一滴眼淚的堅強,這種“含淚播種的人,一定能含笑收獲”的堅強伴隨她看見了幸福的曙光;是她在受盡痛苦后還相信能迎來新生活時的樂觀,這種“勇敢的人 會有特別的明天‘的樂觀態(tài)度替她找到了通往快樂大門的鑰匙……陽光的心態(tài)促使這個小小的小女孩挺了過來,薩拉說:“如果我是一位公主,即使我衣衫襤褸,我的內心也還是一個公主,可是在不為人知時還能保持一顆公主的心,那便是一種極大的成功。”薩拉的思想境界顯然,已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那她創(chuàng)造的奇跡也是不容置疑的了。
現(xiàn)在的人長著一顆”玻璃心“,一碰就碎,一點點的成績會讓他癡狂的找不到方向,但一點點的挫折和磨難又會讓他傷心欲絕,甚至走上不歸路。薩拉經歷過大富大貴,她沒有驕傲,是如此的親切,她也經歷了繁華之巔的突然赤貧和孤獨,但她沒有丟失善良和尊嚴,在自己餓的頭昏眼花的情況下把僅有的面包給更加貧窮的孤兒,苦難沒有打到她,羞辱沒有使她喪失理智,她總是在心中默念:“我是公主,我不會和她一樣?!辈灰f堅強,不要說堅韌,不要說執(zhí)著,我們可以常常在心里這樣告訴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優(yōu)秀的,我一定行,讓我們的心胸無比開闊起來,讓我們的境界高起來!
如有機會我會再讀《小公主》,我也希望孩子們都來讀讀這一經典名著,我也希望這一童書也能給大人一些精神上的感悟。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要像這美麗女孩,美麗得熔化所有傷痕,要向這美麗女孩,不管什么情況下都像山花一樣爛漫的開放。
知悉《活著》這本書源于一位曾經的電臺主持人的極力推薦,出于好奇,更是出于對此位主持人的信任,我到書市買了這本書,是余華的作品,十萬余字,用詞很簡練,淡淡的,好似品茶一般,回味悠長,用很短的時間,我就看了此本小說,后來又重看了兩遍,每看過后都有新的體會和感受,也許這正是小說吸引大量讀者的緣故吧。
余華是一位年青的作家,是一位真正用內心在寫作的學者,好比其他諸如余杰、何清漣、劉曉波、秦暉等等中國良知一樣,對我們的國家傾注了無限的熱愛,他們拒絕謊言、拒絕道德中立、拒絕涂脂抹粉,真實、客觀地反映或極富中肯地評價著各種事和人物,讀他們的文字,你才能感覺到中國文字的樂趣和精華,才能知道我們的生存狀態(tài)如何,才能清楚自己的未來該如何去走。在一片歌舞升平、國泰民安的景象中,是他們讓我們知道這只是表象罷了,深層次、長期的問題反倒讓每位讀者揪心,而這正是他們的可貴之處,不畏權貴,一切憑內心真實的感受說話,他們是《皇帝的新裝》中那位孩子,是中國的索爾仁尼琴,因而,唯有他們的文字,我才會去認真閱讀。
《活著》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于的和哲理太過復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現(xiàn)僅將自己的幾點感悟表述出來吧: 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成長于解放前期,經歷了抗日戰(zhàn)爭、國內革命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大躍進時代、時代、改革開放初期,他的一生實則是現(xiàn)代中國的演變史,雖然故事情節(jié)以他及他的一家為主,但反映出來的場景卻是多方位的,它讓我們見識了戰(zhàn)爭的殘酷,見證了神化的中國,更讓我們這些后出生的年青人了解什么是,這是一個多么混亂和陰暗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中國人已經瘋狂,在一陣陣風暴中艱難度日,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大災難,是一場抹滅人性的大洗禮,而這場災難并非自然引起,是人為的,是一個集權國家的必然結果。
作為年青人,是應該記住這段歷史的,它讓我們知道自己人性的弱點,讓我們知道真正的幸福是什么,但遺憾的是,這段歷史因為種種原因而是那么的不明不白,更令人擔心的是,現(xiàn)今的年青人又有多少能想起呢,“一個善于忘卻歷史的民族必定是一個沒有前途的民族”,因而,我們更應該了解并牢記這段歷史,而這也許是《活著》帶給讀者的重要啟發(fā)和引思吧。 在描述苦難時代的背景下,“福貴”老人也經歷了人生所有的痛苦,當他看著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的時候,心底實際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過來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著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時,以一頭耕牛為伴,卻沒有一絲的沮喪,在他的臉上,你看不見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對世道的厭倦,有的只是歲月留下的滄桑,有的只是他帶給你的人生取向。
“福貴”老人其實只是廣大中國農民的一個縮影罷了,在他們身上,遺存了太多的優(yōu)良品德,勤勞、善良、任勞任怨、樂觀、堅韌,正是無數(shù)像“福貴”這樣的老百姓,我們的國家才能在那無盡的災難中挺過來,他們?yōu)閲腋冻隽颂嗵?,而得到的?唯剩下溫飽與一絲的憐憫,在我們的國家,實則是二重國家,二元制的戶籍制度讓一個中國分成了城市和農村,而各種不平等制度讓廣大的農村仍然停留在原始狀態(tài)??梢哉f,中國革命的勝利是與農村密不可分,毛澤東正是意識到這一點,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才使中國革命取得了成功,如今的改革開放也是源于農村,不過,這些都已不重要了,農民還是那么苦,農民依然受到某些城市人的歧視和欺凌,他們每年都要為了生計從自己的故土奔向陌生的城市,做著最辛苦的工作,得到是最低微的收入
他們骨子里的品質,讓他們無怨無悔,當然也無可奈何,而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在他們面前,顯得是何其的微少,輕微的挫折就會讓我們一些人意志消沉,讓我們一些人痛苦流涕,而我們自己卻還在感嘆工作的辛勞與不易,在感嘆命運的不幸,一部分則選擇了“混”,相比于“福貴”和那些農民兄弟們,我們有資格說我們苦嗎,有資格對自己所遭遇的挫折訴苦嗎,有資格感嘆命運的不濟嗎,我們不配,當他們面對困難勇往直前時,我們滯步不前,我們在猶豫、在彷徨,他們才是真的勇士,才是中國走向成功的生力軍,因而,
《活著》是一面人性的鏡子,它讓我們知道什么樣的品性才是中華民族優(yōu)良的品質,才是民族希望所在,“公子哥”式的品性只會讓我們從一個失敗走向另一個失敗,我想,余華寫這本書的初衷,也許正基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