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下面是由小編帶來的有關罪與罰讀書心得體會5篇,以方便大家借鑒學習。
陀思妥耶夫斯基將《罪與罰》的背景設置在19世紀60年代的俄羅斯圣彼得堡。19世紀60年代,正是彼得大帝一心將俄羅斯引向西方發(fā)展道路的年代。在這樣一個年代,有一批以《罪與罰》里的盧仁為典型的“60年代人”。他們崇尚自然科學,在人類有限的理性和智慧中尋找精神指點,即使是對藝術,他們也認為藝術的價值在于指明人生前進的道路。他們信仰合理的利己主義,這是他們的辯證法。將他們的“合理的利己主義”發(fā)展到極致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
《罪與罰》里的盧仁曾經(jīng)大言不慚,煞有費事地推介他的愛情辯證法:“科學告訴我們,你愛人,首先只要愛你自己,因為世上一切都是以個人利益為基礎的。你只愛自己,那你就會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好,你的套褂才能保持完整。經(jīng)濟學的真理補充說,社會和人的事業(yè)辦得越多,也就是所謂完整的套褂越多,那么社會的基礎就越鞏固,社會上的公共事業(yè)也就辦得越多。所以我個人發(fā)財,也就是為大家發(fā)財,從而使得親友得到的就會比一件破套褂更多的東西。這已經(jīng)不是個人私下的饋贈,而是社會普遍繁榮的結果……”
在這個年代,俄羅斯社會彌漫著自由主義、虛無主義和懷疑主義的濃霧。在這層濃厚的迷霧中,仍然有著俄羅斯民族傳統(tǒng)的注重和諧、相互信任、倚重道德和集體的精神習慣。這兩種在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截然對立的精神特質(zhì),構成了《罪與罰》的時代基調(diào)。而圣彼得堡,則是彼得大帝一心學習西方,奮發(fā)圖強的標本,連城市的命名都是西式的。
彼得大帝希望舊有的俄羅斯洗心革面,成為“新荷蘭”,以西式命名方式命名的圣彼得堡自然成了俄羅斯接納歐洲各種新思想的窗口,自然也就成了需要突出戲劇性、對抗性的《罪與罰》的標配舞臺。
罪與罰,是一本非常精彩和特別的小說,這是我經(jīng)過連續(xù)兩天奮戰(zhàn)這本小說后的感想,因為這本書真的是非常的好看。
小說以主人公拉斯柯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廣泛地描寫了俄國城市貧民走投無路的悲慘境遇和日趨尖銳的社會矛盾。作者筆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無天日的景象:草市場上聚集著眼睛被打得發(fā)青的妓女,污濁的河水中掙扎著投河自盡的女工,窮困潦倒的小公務員被馬車撞倒在街頭,發(fā)瘋的女人帶著孩子沿街乞討……與此同時,高利貸老太婆瞪大著兇狠的眼睛,要榨干窮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滿身銅臭的市儈不惜用誘騙、誣陷的手段殘害“小人物”,以達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無度的貴族地主為滿足自己的獸欲,不斷干出令人發(fā)指的勾當……作者懷著真切的同情和滿腔的激憤,將19世紀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貧、絕望和污濁一起無情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僅僅是從倫理道德觀念和宗教思想出發(fā)的。作者認為一切以暴力抗惡的作法都不足取,因為人無法逃避內(nèi)心的懲罰,在毀滅他人的同時也毀滅了自身。作者還力圖把拉斯柯爾尼科夫的犯罪行為歸結為拋棄了對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婭的話來說,是因為“您離開了上帝,上帝懲罰了您,把您交給了魔鬼!”作者為拉斯柯爾尼科夫安排的一條“新生”之路,實際上就是一條與黑暗現(xiàn)實妥協(xié)的道路,也就是所謂“索尼婭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婭看作人類苦難的象征,并在她身上體現(xiàn)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過痛苦凈化靈魂的思想,作為一個黑暗社會的犧牲品,一個受壓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婭的形象有著不可低估的典型意義,但是作為一個理想人物,這一形象卻顯得十分蒼白。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宣揚的這些宗教思想,與整部作品所顯示的強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協(xié)調(diào)的:這里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世界觀的尖銳矛盾。
《罪與罰》中寫的最多的就是罰,“罪”只是僅僅占了全書的前面兩章,而“罰”貫穿了大半。不是身體上的懲罰,而是比這更嚴厲的道德的懲罰。所以法律只是我們一種懲戒犯罪的一種途徑,而另一種就是人內(nèi)心心靈深處的譴責。有時候法律不能使人認識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靈深處的譴責則會讓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我還是非常推薦罪與罰這本書的。
開始,它看上去非常枯燥,有點像論文,而不是小說。不過看完一半以后,故事情節(jié)就陸續(xù)出來了,開始顯得有些趣味了。所以,如果你還沒有看完一半的話,不要因為枯燥,而把它停下。因為精彩的在后面。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一個叫拉斯科利尼可夫的青年殺了一個放高利息借貸的老太婆,行兇以后,被她的妹妹發(fā)現(xiàn)了,所以他連著她妹妹也殺了。之后,兇手陷于痛苦之中。但是他不斷地為自己辯護,認為他殺了那個老太婆是為了行俠仗義,是合理的,也是公義的。
他想辦法逃脫警方的追捕,但是心理卻無法得到平安。他寫了論文說明他是屬于那類改變世界的,不服從律法的人。但是,他仍然十分痛苦。他只有向一個身世可憐的女子索尼雅懺悔過。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告訴了她一切。
隨著案情的發(fā)展,他逐漸逃離了警方的調(diào)查。證據(jù)都顯得對他的逃脫有利。但是,他最后決定自首,去服苦役。因為他坦白承認,又因為他犯罪以前表現(xiàn)良好,才被判了7年。
不過即使在服苦役的期間,他開始并沒有悔改,還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他所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不應該自首。索尼雅在這段時間里面,常常去探望他。最后,他發(fā)現(xiàn)他愛上索尼雅了。從此以后,他開始了正確的反思,比起之后永遠幸福地跟索尼雅生活在一起,7年的苦役就沒什么了。在監(jiān)獄里,他開始閱讀索尼雅給他的那本福音書。
整本小說里面還卷入了很多人和事。有愛他的母親和純潔善良的妹妹,也有陰險的彼得比特羅維奇,也有他的好朋友……等等等等。
這本小說給了我一個信息,那就是,當人犯罪以后,不管你怎么為自己辯護,你的良心并不會輕易放過你。所以,與其爭辯,不如謙卑下來,決心悔改。當人決志悔改之后,所有的心理負擔都會立刻消失。所以,解除痛苦的最好方法就是認罪。
《罪與罰》是一本社會心理小說,在世界文學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小說以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懲罰為主線,展現(xiàn)了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放高利貸老太婆和老太婆的妹妹后矛盾的內(nèi)心世界。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總感覺讀不下去,但是慢慢地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充滿了玄機,讓人感覺壓抑,想要大聲的吶喊。
書本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對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前后的心理描寫。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具有雙重人格的形象:他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窮大學生,一個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同時他的性格陰郁、孤僻。他在公園碰見被人騷擾的年輕女子,他用他自己僅剩的幾個錢為她付車費送回家。在馬爾美拉陀夫被馬車撞傷的時候,他把他送回家,看見他們連舉辦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要知道那些錢是來之不易的,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母親以養(yǎng)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琢磨的人,陰郁、孤僻……他讓貧窮給壓垮了,他欠了女房東一身債,怕和她見面,甚至害怕見到任何人??偸窍褙垉簶訌臉翘萆锨那牡剡^去,偷偷溜掉,讓誰也別看見他。這個年輕人心里積聚了那么多憤懣不平的怒火,他蔑視一切,所以盡管他有青年人特有的愛面子心理,有時非常注意細節(jié),可是穿著這身破爛兒外出,卻絲毫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表面上看來拉斯科爾尼科夫是作為一個救助者出現(xiàn)在馬爾美拉多夫的家中,他先是把受傷了的馬拉美拉多夫護送回家;在其死后又出資幫助其孤兒寡母安排葬禮;在索尼婭受到陷害時又助其洗清冤屈??ń萘漳壬踔翆⑵洚敵杉依锏目可胶途刃?,指望著他能夠幫助她開辦女子寄宿學校,從而徹底擺脫貧窮悲慘的命運。而實際上馬爾美拉多夫一家才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拯救者。當拉斯科爾尼科夫救助重傷的馬爾梅拉多夫后,之前痛苦不堪的心靈卻因一個憐憫和救助而有了全新的感覺,心中產(chǎn)生了一種生命感和力量感,覺得自己的生命并未和那個老太婆一起死去。而索尼婭正是他最終獲得拯救的“圣母”。
人心比萬物都詭詐,壞到極處,誰能識透呢?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冷峻峭厲的筆鋒,在《罪與罰》中無情地展示出人性的虛偽、冷酷、殘忍和狡詐。拉斯科爾尼科夫是個因窮困而輟學的法律系大學生,他租住在一家公寓的五層樓斗室內(nèi),靠母親和妹妹從拮據(jù)的生活費中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 拉斯科爾尼科夫已經(jīng)很久沒交房租,房東太太也停止了伙食供應。在這樣一種窘迫窮困潦倒的狀態(tài)下,他對生活的一切厭倦不堪。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放高利貸的老寡婦阿廖娜,老寡婦的刻薄和富有深深刺傷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自尊心。他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在他眼中,老寡婦無情,冷酷,對社會毫無用處,是吸人血的虱子。殺機,在他第一次見到老寡婦時就有了。
陀斯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篇幅描寫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犯罪的動機和準備。其實一開始拉斯科爾尼科夫就在掙扎。他并不是一個習慣性的罪犯,甚至一想起這個犯罪的念頭,他都覺得骯臟,卑劣,可惡。可是社會處處可見的不公平又不斷推動著他的犯罪動機。最終,他向老寡婦舉起了斧頭,順便也殺掉了老寡婦的妹妹麗莎維塔。這個妹妹的出現(xiàn)是個意外,他并沒有想過要殺她,只是她出現(xiàn)在了一個不恰當?shù)臅r間。 麗莎維塔是個善良的人,她熱愛上帝,與人為善,她的死不斷拷問著拉斯科爾尼科夫的良心。殺死老寡婦是為民除害,仿佛有一個正義的目的,而殺死麗莎維塔卻僅僅是因為害怕罪行暴露。 拉斯科爾尼科夫不管為自己找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他的內(nèi)心始終都無法回避善良的麗莎維塔。盡管他很聰明,狡猾詭詐的與波爾費利斗智斗勇。但對罪行敗露的恐懼,對人生的絕望,時而亢奮,時而頹廢的復雜心里卻讓他幾乎精神崩潰。殺人,并沒有改變他糟糕的現(xiàn)狀,并沒有實現(xiàn)人生理想,反而更糟糕,更絕望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風格非常銳利,特別對人物復雜的心里從來不吝筆墨,對人性赤裸裸的揭露是入骨三分。拉斯柯尼科夫的內(nèi)心如同一個不可揣測的深淵,包含著人類所有的善良與殘忍、誠實與虛偽,痛苦與微笑、平靜與瘋狂、忠誠與背叛、聰明與詭詐。這其實就是我們的內(nèi)心,只是很多時候,生活的美好粉飾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看自己過于美好了。
整本《罪與罰》,充滿了絕望和掙扎,但如果只是這樣,這部作品就算不得什么。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個偉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