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心得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讀書心得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p>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币粋€現(xiàn)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于社會,發(fā)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fā)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fā)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也有人說:有什么樣的思想,就有什么樣的生活。這句話一點也不錯。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我們家長對孩子有信心,就會覺得孩子時時在進步,到處是優(yōu)點。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yè)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么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么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于接受挑戰(zhàn);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xiàn)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fā)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nèi)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么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jiān)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著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shù)墓膭詈⒆樱尯⒆赢a(chǎn)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chǎn)生了。
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為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里著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yè),甚至經(jīng)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中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著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huán)境,他們叛逆之后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為什么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yōu)秀作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后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xiàn)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yè)。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原動力,因為,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chuàng)造的奇跡。如果古人都能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為中考成績而去工作!
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
前段時間拜讀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書。全書分為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yǎng)、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書中倡導教師要進行“無為”教育,非常耐人尋味。這里我想就對“無為”教育的理解談談自己的感受。
《中國教育報》曾以《不教而教的啟示》為題刊登了這樣一個教育故事:一個女孩初學小提琴,琴聲如同鋸木頭,父母不愿聽。孩子一氣之下跑到幽靜的樹林中學練。突然,她聽到一位老年女人的贊許,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么也聽不見,只感覺你拉得不錯!”小女孩受到鼓勵,于是每天都到樹林里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鼓勵說:“謝謝,拉得真不錯!”終于,家長驚異地發(fā)現(xiàn)了女兒優(yōu)美的琴聲,忙問是什么名師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林中的老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且她的耳朵從未聾過。裝耳聾,引導孩子走向自信。她認真傾聽孩子的琴聲,對孩子不斷鼓勵,雖沒有具體施教琴藝,又沒任何說教,但卻給了孩子動力和自信。女孩每天為孤寂的老人拉琴,從中悟到藝術的價值和魅力,琴德、琴藝都得到升華。
這個傳奇故事便蘊含著豐富的“無為”教育的哲理。
“無為”教育,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盁o為”教育藝術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無為”思想與現(xiàn)代教育學中“主導、主體”理論的結合。
現(xiàn)代教育理論要求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導”要促進“主體”的發(fā)展,其真諦應是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則應開發(fā)潛在的積極因素,引導其開悟?!盁o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這一過程是因勢利導,是教育者的“無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為。
可以說,“無為”教育藝術反映了一種特定的教育過程。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較好的運用這一藝術,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近我拜讀張平老師主編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感受頗深。全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jié))。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這與盧梭在其名著《愛彌兒》中道:“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學生看不到教育的發(fā)生,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人的心靈,幫助人發(fā)揮了潛能,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的觀點是一致的。我也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那什么是“無為教育”?“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nèi)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
如何做到“無為教育”?從書中我知道了,它就是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意圖的隱蔽性
學生喜歡在淡化說教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與學習活動,而不喜歡刻意呆板的說教,因為這樣的說教不易于學生理解、接受和內(nèi)化。因此教學的目標要通過教師指導下學生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實現(xiàn),在活動中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追求“明確目標與隱蔽意圖的和諧統(tǒng)一”,努力創(chuàng)設一種真實的和不露痕跡的教育情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隱性化教育中心情愉快地感悟道德,將正確的道德認識與積極的社會角色意識逐步內(nèi)化為自己的價值觀念,并指導自身的行為實踐。而不應像以前那樣由教師講解枯燥乏味的道德觀點和道德規(guī)范,不應當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該怎樣做、不該怎樣做。
二、情境的重要性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單一而固定,教師就是講解、提問、灌輸,學生則是聽記、回答、接受。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抑制,處在一種被動的'、消極的學習狀態(tài)之中,學習效率可想而知。無為教育就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多種多樣的轉換角色的機會,調動和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在課堂這塊天地里,充分展示他們的手腳,鍛煉他們的才華。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以“不顯露目的”的間接目的形成學生的無意識心理傾向,誘發(fā)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或非理性心理,以無意識導引有意識,以非理性帶動理性,從而在有意或無意中觸動了受教育者的心靈,促使其頓悟,激發(fā)學生的潛在智慧,最終使學生的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fā)展,真正收到教育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師行為的示范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教師對學生而言,是最具直接的象征意義的人物。教師的行為舉止對學生具有無聲的示范作用,這是一種雖無絲毫強制,卻最具震撼人心力量的無聲教育。因為在老師與學生的交往中,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在起著傳遞信息、交流思想、溝通感情的作用。因為行動更直接、直觀,所以往往比任何演講說教具有更為有力的滲透作用。
四、學生的主動性
我們要摒棄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被動接受的情況,要讓學生在教學中真正成為教育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活動的主角,使教學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的過程。我們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指導者、促進者,正確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辯證關系,結合不同的教育內(nèi)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體驗等學習方式,調動學生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方面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使學生喜歡上你的學科。
五、學習的體驗性
體驗是無為教育的核心。學會做人,主要在生活體驗中實現(xiàn)。親身體驗即通過教育者積極創(chuàng)設特定的情境,讓受教育著自己“內(nèi)心角色”去感悟,去體會,引導教育對象在親身經(jīng)歷中實現(xiàn)情感體驗,以此獲得豐富的感受,真切的感悟、內(nèi)心的感染、心靈的感化,從而將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轉化為內(nèi)在的道德要求,于不經(jīng)意中見匠心。在親身的體驗中,學生們能夠在不斷的磨練中使各種能力和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逐步獲得了“我行”“我能行”的意識,自信心倍增。
在實施新課改的今天,我覺得我們要大力提倡“無為教育”。當學生有過錯時,要多想辦法,用“無為”的批評教育給學生以良性的刺激。教育無痕,潤物無聲。雖然“無為”卻有著驚人的力量!于無聲處聽驚雷!在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提高了。事實說明,無為教育,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非常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一定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2009年暑假前參加了校本培訓,內(nèi)容為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一書。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jié)),即是:
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質是學做人、誠實、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責任心、積極心態(tài)、堅強、樂觀、耐心、謙虛、獨立、勇氣、幽默、感恩、勤儉節(jié)約、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省;
學習篇包括:方法、習慣、自學能力、興趣、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探究力、勤奮、問題意識、活學活用、合理安排時間、整體規(guī)劃、休閑;
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標、使命感、有計劃、毅力、挫折、面對失敗、行動、自我激勵、做喜歡做的事情、勞動、選擇、踏實、自我保護;
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誠、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寬容、愛心、傾聽、語言表述、友誼、距離、合作意識、孝、師恩難忘、處理沖突和分享快樂。
其中每一篇的第一個教育細節(jié)都是這一部分的總論,即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個分別的總論。然后各篇的分論點各自獨立成篇。
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yǎng)、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并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松優(yōu)美的筆調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參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
本書序言做了探討,教育要像杜甫說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在學習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到這本書應該常讀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自我修養(yǎng)的提高結合起來,反過來指導、內(nèi)化為自己的自覺教育行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然在通讀全書之后,還是覺得本書在編排體例上可以構建的更加完善。當然有可能因為成書出自多人手筆,在內(nèi)容上有重復的地方。個人覺得本書四個大的方面: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統(tǒng)攝全書、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將學習篇中關于人格養(yǎng)成部分歸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學習篇中重點介紹一些學習方法。
這樣本書的結構更加合理,重疊部分可以避免。還有就是可以考慮將做事篇編排在做人篇之后,因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某種意義上涵蓋了學習,而學習篇放在最后,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礎,做事的錘煉,學習應該是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學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見,遺笑大方。可能由于出書的快速,書內(nèi)有不少錯別字未能校對出來,不過這對于全書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這樣挑剔,是因為我在看書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想法,就是不僅老師來看這本書,讓孩子們即學生們還有家長們都來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溝通認識,達成共識。而如果要讓孩子們來讀此書,就應該校對更為精良。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周的時間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于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于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饑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fā)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國十數(shù)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xiàn)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yōu)秀的有72人,優(yōu)秀率僅4%,但是他的學說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磥?,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fā)芽,開枝散葉,逐漸發(fā)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nèi)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fā)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fā)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志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后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后,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著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前不久的時候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就是《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在這本書中一共是有四個部分的,一共是做人,做事,學習和交往。
圍繞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個主題展開了很多小的標題,這本書是值得每一個老師看的書,因為在書里面寫了很多教育上面的細節(jié),也是很多老師不注意的一些方面。如果能夠好好的注意的話,那么相信將來肯定能夠成為一個受人愛戴的老師。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其實這個問題并沒有什么規(guī)定的答案。有的覺得老師能夠給孩子增加學習分數(shù),讓自己的學習成績更上一層樓,那么就是更好的教育。
而有的覺得最好的教育就是能夠和自己的學生成為朋友,好好地了解學生心里面的想法,并且能夠把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到最大的能力。
雖然說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成績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如果學習成績好的話,那么將來這個學生的前程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我覺得最好的教育并不是學習成績,所以我更加贊同的就是后面的觀點,這句話用在這本書中用四個字就可以代表了,那就是無為教育。
在學生做錯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是想著去批評,而是潤物細無聲,讓學生慢慢地知道自己錯了,并且能夠在以后的生活中改變。這個就是無為的力量了。
在假期里我讀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但作為家長,我更關心我們中國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中國孩子需要這樣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并從教育細節(jié)入手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育。
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梢哉f《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yǎng)、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并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松優(yōu)美的筆調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參考,引人深思。
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我精心拜讀了張平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后,感慨良多。這本書從交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的關注教育細節(jié),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關于這個問題,眾說紛紜。很多名人也都對這個問題發(fā)表過自己的觀點,法國羅曼·羅蘭說過:一個人只能為別人引路,不能代替他們走路。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而還是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tài)度。前蘇聯(lián)高爾基說過:愛孩子這是母雞也會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件大事了,這需要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名家們?yōu)樘剿鹘逃胬恚F其一生精力,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著最好的注解。在這個社會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拜金主義甚囂塵上,很多人看不到精神教育的方向,盡管人們生活已大大改善,溫飽已不是問題,但競爭卻更為激烈,于是考好大學,找好工作,成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家長、老師,學生本人也在這條路上辛苦地攀爬著,分數(shù)成了衡量一切的根本。盡管有那么多的教育家現(xiàn)身說法,訴說著教育的本質,但社會依然急功近利,學生們?yōu)榱朔謹?shù),依然辛苦。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更準確的說是給予)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于接受挑戰(zhàn);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xiàn)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fā)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tài),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tài),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xiàn),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tài)之一。
那么如何給予孩子自信呢?首先我們自己要有良好心態(tài),告訴孩子,努力學習,有好分數(shù),敲門磚就會多一塊,就會硬一些。無論成績好壞,分數(shù)高低,努力學習的行為本身,就是在鍛煉自己。教師有良好心態(tài),就會包容、理解所有學生,有了理解、包容,學習好的自會更加努力,學習不如人意的,也不至于自暴自棄,或壓力山大而導致心理問題。學生在這種氛圍中學習,會心情愉悅,接受知識就快,即使差生,也會在正確的道路上行走,更容易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除了自信,我們還要教會學生自尊自愛。學生有了自尊,懂得了自愛,就會自律,就會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如何教會學生自尊自愛?身教大于言傳,成長中的孩子最煩單調枯燥的說教,我們要親身垂范,要“無言”的教育,我們自己也要自律自愛。平時,還要多和學生溝通,增加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要用心傾聽孩子心聲,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效引導學生親歷體驗,在親歷體驗中懂得什么是自尊,什么是自愛。
我們還要保護學生的自尊。成長期的孩子,沒有完人,我們不能隨意撕開學生不好的一面。面對有缺點的學生,只能用心交流,激發(fā)學生的進取心,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做有心人,關注從教育細節(jié)入手,身體力行。
和學生有了心的交流,也會讓學生體會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體會到師生平等,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也會去尊重別人,平等待人,更會體驗到獨立人格的尊貴和老師的真愛之心。在了心與心的愉悅中,學生醒悟了;在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的思想升華了,靈魂凈化了,成績自會提高。
給予孩子自信,讓孩子懂得自尊自愛,懂得尊重別人,在我看來,這就是教育孩子做人的根本。有了這個根本,無論社會競爭多么殘酷,生存壓力多么巨大,孩子都會行走在正確的路上;孩子的路沒有走偏,成才也就指日可待。
以上就是我作為一名普通教師,對最好的教育的一點基本認識。在教書的這條路上,在日常教學中,我正在無怨無悔,身體力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