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jīng)意間,我翻到了《文明禮儀教育》這本書,再翻翻看看,我又感觸很深:弘揚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
在這本書中,講述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來歷,習俗等。其中春節(jié)的來歷更是讓人激動人心: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本幼≡诤5?,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這使人們非常害怕。“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可以過去呢?據(jù)說“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對聯(lián)、燃放爆竹以驅除“年”;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竄友道喜問好,相互慶賀平安度過了“年”關。根據(jù)這個故事,春節(jié)貼春聯(lián),走親訪友,吃餃子等習俗就一代又一代的遺傳了下來。
這些習俗是見證著中國五千年歷史的文化,但現(xiàn)在卻有許多青年人卻對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不以為然。
據(jù)調查顯示,許多青年人對洋節(jié)日的認可度和快樂度很高,不愿意過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你看:今年的元宵節(jié)和西方的情人節(jié)碰在了一起,老人們在家過著傳統(tǒng)節(jié)日,但是許多親年人卻買鮮花,吃西餐,淡忘了元宵節(jié)。難道這不令人很心寒嗎?
今年元宵節(jié),我們一家吃湯圓,坐在電視前,看著新聞,其樂融融。金壇電視臺上播著這樣的新聞:“今天是情人節(jié),也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在這天許多人在街上賣玫瑰花,花店的送貨人員也忙得不得了。但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卻被青年人冷淡了,只剩下老人在家孤獨的過著元宵節(jié)。”聽了這段話,我心里想:現(xiàn)在的西方節(jié)日為什么這么受歡迎呢?為什么現(xiàn)在的青年人不愿傳承中國的文化呢?
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國的文化瑰寶,是我們的榮耀,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應該把它發(fā)揚光大,讓傳統(tǒng)節(jié)日更好地在中國,在世界上立足!
弘揚傳統(tǒng)節(jié)日,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們應該保護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初讀了《朝花夕拾》不覺得像一本名著,反而覺的像是一個朋友在與你閑聊家常,原來這才是這本書的獨特之處。
我正在讀“無?!边@一篇章是,也正好是全書的一半,“無?!迸c之前“五猖會”上的堂報,高照,高蹺,抬閣,馬頭,等,一定是魯迅愛看的,不然怎么會寫的如此詳細呢!從此看來魯迅小時候一定也是很貪玩的,不過這里主要還是反映了魯迅思想中戀鄉(xiāng)的一面。
再往前看《二十四孝圖》還真讓人摸不著頭腦,只是覺的這篇文章一定還有深層的含義,看來我還得慢慢的滲透一下,才能得出結論
說起《狗·貓·鼠》與《阿長和〈山海經(jīng)〉》可是我在這書中最感興趣了的,一開始,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像是在聽故事一樣。文中的魯迅可是把他仇貓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說了一遍,說實在的,我也挺討厭貓,也是因為它吃了我的最愛——紅燒魚。不過,如果當時的.我把這件事紀錄下來的話,就能與魯迅先生媲美一下了,題目就叫做《我·貓·老鼠》雖然我平時不喜歡老鼠,但看了這篇文章,突然覺的其實那只老鼠也不錯啊!可當我看到阿長踩死隱鼠時,感覺有點氣憤同時也為魯迅失去
隱鼠也感到惋惜。更感覺阿長真壞,不僅踩死了可愛的隱鼠,還把罪名強加在了貓身上!使魯迅錯怪了貓!
從看了阿長與《山海經(jīng)》開始,如今我不記恨她了。阿張雖然多嘴,禮節(jié)多,但是她爽直,淳樸,又能幫魯迅買《山海經(jīng)》,人品也是不錯的。
《朝花夕拾》的內容簡短卻不缺乏經(jīng)典,看來想讀透這本書,還是得好好體會!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兇——重新認識傳統(tǒng)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guī)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么?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這個叫道,比如說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guī)律,這個就叫道。什么是德呢?按照自然規(guī)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F(xiàn)在有人說傳統(tǒng)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說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么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tǒng)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xiàn)在沒有人講。農(nóng)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所作所為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guī)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guī)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jīng)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為什么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后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云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后來云谷禪師對了凡說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后期了凡根據(jù)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后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jù)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為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fā)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云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后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fā)生什么。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為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為痛苦而悲傷,因為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注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舍得放下才會得到,舍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舍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舍便不得。
公園20__年6月27日至6月30日,我校全體教職工在學雍多聞學堂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全封閉式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本次由教育專家李英慶老師主講,我感到收獲頗豐。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象奔騰的黃河,源遠流長,生生不息。不學不知道,古圣先賢早已為子孫后代把做人的準則,教育的理論全部總結好了,這些理論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也得到全世界仁人志士的公認,我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感到自豪。
在重點學的《弟子規(guī)》中知道這是一本古代供入學兒童必讀的書,書中以儒家思想為理論來教育后代,在讀完后我以此書為鏡,發(fā)現(xiàn)當代在家庭、學校的教育中有相當沒能做到書中所言,甚至以誤為對,以至出現(xiàn)許多的問題。將思想回到學校教育,我們在教學中遇到的問題百思不得其解,常自問我們?yōu)閷W生付出了時間和精力,甚至心力交瘁,卻得不到學生的理解,還有學生反其道而為之,教學不出效果的癥結所在何處?這是不少老師的困惑,在分享了《小孩不笨》中我注意到一句臺詞,“你爸爸愛你,但他不會愛你?!?/p>
我不盡自問,我愛學生嗎?我會愛學生嗎?這次學習我似乎找到了一些理論依據(jù)。我們中職學校一直以來以傳授技術為重,這有悖于“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中職教育應從德育入手,試想一個技術優(yōu)秀的數(shù)模加工畢業(yè)生沒有用他的技術來制造生活用品的零配件,來造福社會,而是用來做槍,那技術越精湛對社會危害就越大,所以課堂上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道?!?/p>
職業(yè)教育要站在德育的高度去做。而德育的根又在“孝道”,儒家有“百善孝為先”說法,意思是人對世界萬事萬物的愛的根源在于愛父母,父母乃人之根本,父母對孩子有養(yǎng)育之恩,如果連父母都不愛那就不能指望這個人會愛別人,如果學生不愛父母,他說他愛祖國、愛老師、愛學習那就是沒有根基的,是空中樓閣,令人覺得蒼白。對于一個老師,如果不愛父母,那他一定不會愛學生,因此他一定不能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學校的教育中老師是實施者,老師實施的方法應以身教為重,輔以境教、樂教、禮教,李英慶老師說:“學生不一定記得你說過什么,但一定記得你做過什么?!苯處熑绻旧頉]有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不可能在平與學生接觸的舉手投足中展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學生就不能從中受到傳統(tǒng)文化魅力的感染,教化,更不用說進而再去效仿,那老師落口人義道德,說得再天花亂墜也是枉然,這樣的說教是不能使學生信服的,所以說到底德育教育還得先從老師本身學習從而提升個人修養(yǎng)開始,才能做好學生的榜樣。在看《小孩不笨》中,老師的教育方法也讓我深感共鳴,因為我中學時本身也是一個差生,在得到老師的賞識和鼓勵后慢慢樹立了信心,慢慢得到進步,所以我認為老師在言傳和身教中面對大多數(shù)學生須以尊重、賞識、重視入手,以我接觸學生的經(jīng)驗,問題學生一般是家庭不幸福和睦、家境貧寒、身體有缺陷。
等等,這些學生或羞怯自卑,或情緒化,或容易自暴自棄,或叛逆,這一類學生常表現(xiàn)出紀律散漫,有些還容易跟同學發(fā)生沖突,不尊重老師,我想這是因為缺乏關愛,缺乏鼓勵,增廣賢文中有云“大家禮儀教子弟,小家兇惡訓兒郎”,有大家風范的老師,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引導,靠自己的諄諄語言教誨,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往往有禮有節(jié),如果老師一味采取強硬方式去壓學生,倒會激起青春期學生特有的逆反心理,結果學生越走越遠,迷失自我,無法挽回。每個問題學生心理都有癥結,每個學生的心理想法都不一樣,那老師深入學生,關心學生生活學習,多鼓勵,多贊揚,多賞識這樣的學生,特別要當眾的進行,這無疑是使他們重拾信心的良方,也只有這樣老師和學生才能建立信任,學生自然會喜歡這樣的老師,會聽這樣老師的話。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是一項長期而又堅苦的工作,我們要學習《弟子規(guī)》這一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但《弟子規(guī)》并不是金庸小說里的《九陰真經(jīng)》,隨便落到誰手里只要煉上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功力精進,一爪把人爪死。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美德是一項長期巨大的工程,在學習《弟子規(guī)》后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只用嘴皮子動動了事,要付諸實踐,身體力行,我們都知道知易行難,真的要做起來真的不容易,我們要戰(zhàn)勝人本身太多丑陋的天性,如私欲、貪婪、惰性、浮躁、急功近利等等,可想而知德育這條路是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本次學習我不敢說我有質的飛躍,但至少在思想上啟發(fā)我有意識的去探索德育這條路,德育這條路永遠是教師永遠探索的道路,會有挫折,有會驚喜,探索德育之路的根是苦的,結出的果是碩大的、甜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生源滾滾來。愿我們的學校茁壯成長。
華夏五千年的文化代代相傳,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泱泱國風。沒有傳統(tǒng)的延續(xù),便沒有如今的燦爛文化之光,而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所以我們華夏兒女要傳承中華文化,弘揚傳統(tǒng)美德。
文化是民族的根,對于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書法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精粹,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書法的筆墨古韻流香,它伴隨著中華文明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中國人對書法的審美其實是長在骨子里,溶在血液中的。字如其人,相由心生,所以書法已經(jīng)成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對中國人的國民性格、審美情趣產(chǎn)生了恒久而深刻的影響。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書法。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可百善孝為先,“孝道”文化在我國源遠流長,尊老敬老之風淳厚而深遠。古人云:“孝道,德之本。”孔子也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边@些都是說,孝是一切社會道德的根本、做人的根本。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孝德”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力量。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孝。
書法乃中華藝術文化之魂,孝乃中華道德文化之根。
我們要守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留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魂。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文明的根,也是世界文化的根。只有當我國觀察人類文化的進展時,就能用人文精神來教化天下?!皝y以尚武平天下,治以修文化人心”,所以我們在傳承文化與弘揚美德的同時,也應觀乎人文,方以化成天下。
是什么支撐著我們強大的祖國能在五千年的歲月里熠熠生輝?我想,應該是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文化的根深深地扎進土里,深深地烙印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因為這是我們的信仰,是我們心底涌動的力量。中華傳統(tǒng)美德為我們的靈魂注入人文精神,使我們的國家向著世界的文化之巔邁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為每個華人注入到心靈。
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也許,我們還在平凡的窗口上舞動青春;也許,我們還在題海戰(zhàn)術里挑戰(zhàn)困苦;也許,我們還在一堆堆文字材料中敲打歲月……但莫忘初心,觀乎人文,化成天下。我們要秉持傳承中華文化的信念,攜手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譜寫歷史新篇!
冥冥中似乎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引導著我們在向一個方向靠近,又仿佛所有積累下的困惑、憂慮、不解在剎那間得以理解和融通,當我們在現(xiàn)今快節(jié)奏的生活工作中拼搏人生時,當我們時時驚詫于人世社會中種.種有悖常理之現(xiàn)象時,一絲隱約的不安抑或是顧慮涌上心頭,我們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這個社會以及這個社會的人們到底缺失了什么?到底是趨于一個什么樣的價值取向?
通過學習傳統(tǒng)文化課程——《弟子規(guī)》,頓悟間,忽然悵然若釋,一切的不解和疑惑都好像有了方向和答案,“人生難得頓悟之時啊!”,通過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體會、分享,我深入并充分感受到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凝結的精華,感受到了先師孔子總結的《弟子規(guī)》中其包羅萬象的為人之道、處事哲學、行為準則之魅力,恍然明白:這才是做人之根本啊!
“弟子規(guī),圣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多么經(jīng)典、深刻而又質樸的內涵啊,縱觀世界,哪個國家有我們這個民族積累了五千年的文明史,為后世留下了諸如《弟子規(guī)》這樣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瑰寶呢!但非常現(xiàn)實的客觀問題是,一方面,我們有著寶貴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遺產(chǎn),另一方面,國人卻多數(shù)無從得知甚至是排斥誤解,舍本逐末地在世俗名利場上竭澤而漁,一代又一代丟失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做人處事之根本,以致于社會上才有了如此之多的冷漠、無情、虛偽、失責甚至是道德淪喪,君不見,從 “我爸是李剛”到“官員醉駕公車撞人事件”,從“復旦學子冷視黃山救命犧牲警察”到“云南中學宿舍再現(xiàn)學生自毆致亡事件”,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在網(wǎng)絡或新聞上看到一幕又一幕的令人驚嘆之舉,太多太多無法理喻、違背常規(guī)的事件一次次肆無忌憚的沖擊著國人的道德神經(jīng),痛定思痛,從深層次剖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道德行為準則和人生價值觀的缺失嗎!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幸得以有機會了解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弟子規(guī)》,探求到了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撐力量,才不枉對于生命旅程的價值,一份厚重的歷史責任使命感頓時激情澎湃于心頭,我們再也不能沉默了,身為華夏五千年文明繼承的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從自我做起,身體力行的學習和踐行《弟子規(guī)》,同時帶動身邊更多的群體去逐步了解、學習、接受和行動起來。
“傳承文明、繼承祖訓”,讓我們慷慨立志: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踐行優(yōu)秀道德品行,共同開啟一份“責任、使命、行動”的規(guī)劃吧!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我們有古老的民間藝術,如:戲劇、國畫;我們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jié)賽龍舟,元宵節(jié)鬧花燈等等。今天,就讓我給你介紹一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端午節(jié)吧!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又稱重五、端陽、端午節(jié)。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人們在這天還要懸菖蒲、灑雄黃水、掛艾枝、喝雄黃酒,殺菌防病。傳說端午節(jié)源于屈原。他是楚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聯(lián)齊抗秦,遭到反對,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屈原悲憤,寫下了絕筆之作《懷沙》后,投汨羅江身亡。他死后,有人打撈他的身體,有人投飯團,后來怕飯團被蛟龍吞食,就用欄葉抱起飯團,投下汨羅江,這就成為今天的粽子。
我家也有過端午節(jié)的習俗呢!因為要吃粽子,所以媽媽要包粽子。首先把糯米用欗葉包成一個三角形,角要尖,然后放入3-4顆大紅棗,用欗葉裹緊,系上五彩繩,一個粽子就做好了。媽媽一個個地做著,汗水無聲的落著,終于,把粽子都做好了。接著就開始煮粽子,一般要煮一、兩個小時才會又香又糯。粽子煮好了,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陣陣粽香向我襲來,我嘗了一口,啊多么美味的粽子啊!這是媽媽用辛勞的汗水為我制作的美食,我永遠都不能忘懷。這就是我家的端午節(jié)!
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像一座寶庫,我像只小蜜蜂在這寶庫里盡情采集。
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很多;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清明節(jié)。七夕節(jié)。
我感興趣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喜愛的是春節(jié),正因它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夏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又稱為“過年”和“新年”。每年過年,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飄。商場是人山人海,家家戶戶貼對聯(lián),可熱鬧了。每個小朋友都能夠拿利是,小朋友還能夠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個個喜氣洋洋。爸爸給我買了許多禮花和鞭炮,到了晚上,我就拿出禮花下樓和小朋友一齊放,我們玩得十分高興,到了晚會開始,我才戀戀不舍地回家,與家人一齊開開心心的吃水果看晚會,精彩的表演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心想:要是天天都過年該多好啊!
我還喜愛過“重陽節(jié)”,農(nóng)歷9月9日,有一首重陽節(jié)的古詩是李白創(chuàng)作的。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首詩寫得十分好。又是中國的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佳節(jié)——重陽節(jié)。重陽節(jié),又有稱為“老人節(jié)”,重陽這一天,人們賞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愉。這一天,我和爸爸媽媽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中十分開心,正因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的傳統(tǒng)美德。
“元宵節(jié)”也讓我難忘。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十五日,春節(jié)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這一天我們也放了許多煙花,還吃了湯圓。一家團團圓圓,那時的我心中充滿無比的幸福和歡樂。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真是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節(jié)日。
這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同樣給我們帶來了歡樂和幸福,因此我們要記住這些完美的節(jié)日,并永遠繼承下去。
人際交往中,社交禮儀已經(jīng)成為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交禮儀教育有利于我們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構成和諧的心理氛圍,促進我們的身心健康。禮儀不僅僅能夠有效地展現(xiàn)一個人的教養(yǎng)、風度和魅力,還體現(xiàn)出一個人對社會的認知水準、個人學識、修養(yǎng)和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禮儀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同。禮儀已經(jīng)成為提高個人素質和宣傳單位形象的重要條件。眾所周知“不學禮,無以立”。要從狹小封閉的環(huán)境中走出來,除了應具備一些必備的專業(yè)技能外,還務必了解如何與人相處的社交禮儀。禮儀的學習能夠幫忙你順利地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未來,能夠更好地樹立起自身的形象,在與人交往中給人留下彬彬有禮、溫文爾雅的完美印象。
學習了禮儀知識后,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更加深刻的懂得禮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清楚的明白禮儀的深邃內涵。對個人來說,禮儀是外部形象和內在素質的集中體現(xiàn),禮儀既是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的要求,在個人事業(yè)發(fā)展中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適當?shù)亩Y儀對內部能夠融洽關系,對外界能夠樹立形象,營造和諧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它還能夠提升人的涵養(yǎng),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溝通,在細微之處更顯真情。禮儀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常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小事中,但又往往被我們所忽略。所以學習和運用禮儀要注重平時,注重細節(jié),從小培養(yǎng),構成良好習慣。講禮貌、講禮儀,需要的是人人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具體說來要求個人要注重儀容儀表、待人接物、禮節(jié)等各個方面。禮儀貫穿于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穿衣、打招呼、遞名片、入座、握手等司空見慣的行為也有很多的學問與規(guī)矩。生活中我們常常不經(jīng)意間在一些平常的事情上做出的動作可能正是不貼合禮儀要求的,可能自己還不察覺,但往往正是這些被人們認為不足掛齒的小事卻體現(xiàn)出了一個人的涵養(yǎng)來。
“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賴,在事業(yè)上才能獲得成功。周總理一生鞠躬盡瘁,為了祖國貢獻了畢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視察工作,離開當?shù)貢r總是親自和服務員、廚師、警衛(wèi)員和醫(yī)護人員等一一握手道謝。恰恰是這些看似平凡細微小事卻折射出了他們光榮偉大的形象。
現(xiàn)實中我們都渴望成功,都期盼自己能夠事業(yè)有成,所以務必要學好并運用現(xiàn)代禮儀知識,來贏得人們的認同。學習和運用禮儀,能夠規(guī)范地設計和維護個人形象,充分展示個人的良好素質與優(yōu)雅風度,當我們都能夠以禮待人時,人和人之間將變得更加和睦,生活將變得更加完美。學習和運用禮儀,向交往對象表達自己的尊重、敬佩、友好與友善,就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與信任。如果每個人都能夠正確地運用禮儀,必將促進社會交往進一步發(fā)展,進而造就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
總之,禮儀是一張交際名片,能夠幫忙我們規(guī)范言談舉止,教會我們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贏得社會尊重;禮儀能夠幫忙我們架設友誼橋梁,通向成功之路。因此,注重禮儀是每個人立足社會,成就事業(yè)和打造完美人生的重要條件。
過年的時候貼春聯(lián),以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又到了過年的時候了,爸爸沒有像往年一年早早的買回來春聯(lián),等著除夕的時候貼上,而是對我說今年要來個不一樣的春聯(lián)。
對此我十分好奇,經(jīng)過爸爸的解釋我才弄明白,原來爸爸說到:貼春聯(lián)是我們的傳統(tǒng)習俗,以前都是買已經(jīng)寫好的,我們自己卻從來不會寫,要是哪天沒有賣的了,這項傳統(tǒng)文化豈不是要失傳了,于是今年想讓我也參與其中,全家人每人出一幅春聯(lián),再由爺爺提筆寫在紅紙上,這就是今年我們的春聯(lián)了。聽了爸爸的話我十分興奮,但是又有點犯難,我出什么春聯(lián)好呢。
我還在冥思苦想的時候,爸爸就已經(jīng)率先想出了一副,爸爸是農(nóng)民所以春聯(lián)的內容就是關于希望風調雨順的。看著爺爺已經(jīng)開始寫爸爸的春聯(lián)了,我有點著急,這時,媽媽也想好了一副,內容就是希望全家健康幸福之類的。就剩下我了,我想:我是學生,那就出一副關于努力學習之類的吧。我的春聯(lián)就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橫批:博學多才,爸媽聽完都說好。
經(jīng)過今年出春聯(lián)的活動,讓我深刻認識到了春聯(lián)所包含的深刻意義,也讓我體會到了參與其中的快樂,為了把這一傳統(tǒng)文化弘揚下去,更需要的是我們每一個的親身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