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們的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著極大比重,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這種閱讀側重于培養(yǎng)閱讀能力,是為讀而讀,有人把之稱為“閱讀獨立目的論”。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才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而在現在的教學中,寫作反而弱于閱讀。管建剛就是看到了這種閱讀教學的低效、無效,而把閱讀教學指向語文素養(yǎng)的終極目標——寫作。
用管建剛的話說,閱讀本位思維,大多將注意力集中于“字詞句”的研讀上,集中在“語感”的培養(yǎng)上,而他的“指向寫作”閱讀,更為關注的是篇章結構,注重培養(yǎng)“段感”、“篇感”。就像潘新和介紹管建剛的一篇文章中說道:他的“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最關注的是從文本中讀出“怎么寫”,探求作者是如何構思的,將文本還原到寫作行為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個內容,而不寫那個內容;為什么這么寫,而不那么寫。
我記得幾年前,就聽前輩們告訴:教語文要在文本中走一個來回,寫了什么以及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但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真正落實這個理念?,F在,學習了管建剛的指向寫作的閱讀教學,才看到了怎樣明確、深入、集中地指向“怎么寫的”、“為什么這么寫”。
管建剛的探索,讓我對自己記憶中的語文教學改革做了一番回顧和梳理,管建剛“指向寫作”的閱讀,并不是就不要閱讀了?!爸赶驅懽鳌钡拈喿x是分幾步走的:一二年級,核心是“朗讀”與“寫字”;三四年級,核心是閱讀理解和閱讀策略;五六年級,就應該拋棄大量的內容分析,指向寫作(因為五六年級的學生已經能在讀三遍白話文文章后,90%理解文章的內容)研究文字背后隱含的“作者怎樣運思寫出來的”。
我相信,正像潘新和說的:過去的閱讀課垂死,新的指向寫作的閱讀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管建剛的“寫作本位”探索,一定能帶來語文教育的希望與未來。而我,也將帶著管建剛的新見,進入實踐。指向寫作的閱讀課,必將帶領我,進入語文教學的新天地。
4月7日——4月13日,我與其他三位老師到德宏州幼兒園進行學習,幾天的學習活動讓我感覺收益非淺,感想頗多,現在把自己的一點體會說一說。
一、老師本身就是探索發(fā)現學習者。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的第一個收獲就是這個觀點。為什么這樣說呢?在我們歷來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都在設計怎樣進行活動,要讓孩子達個什么樣的目標。其實,首先應該考慮的是教師通過本次活動的設計能使教師得到什么樣的收獲。
要讓孩子學習知識,教師必須先要理解這一方面的知識。俗語說:“要讓孩子有半桶水,老師必須有一桶水”。現在我感覺這個說法對一名現代的幼兒教師來說是不行的,“要讓孩子有半桶水,老師必須有三桶或是更多桶的水”?,F在的幼兒教育正處在百家爭鳴的階段,各家都在探索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新的教育理念。面對現代的要求,一名幼兒教師不僅只是會彈、唱、跳、畫,更重要的是要有探索、發(fā)現、學習、進取的好品質。一名幼兒教師不僅只是會講講故事,會說說道理,更重要的是要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出讓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有探索意義的內容、能激發(fā)參與的方法、可以引發(fā)學習欲望的過程等等。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名現代的幼兒教師,首先本身就是一名探索發(fā)現學習者。
二、老師本身就是問題爭執(zhí)討論者。
在一個活動的組織中,老師們常常會設下這樣那樣的問題引導幼兒進行討論,而老師常常會把自己解放出爭執(zhí)討論者的身份。其實在這種時候,教師更應該參加到問題的爭執(zhí)討論中,把自己的身份轉為孩子,與孩子一起爭執(zhí)討論同一個問題,不斷的爭執(zhí)討論中引導幼兒的思維向邏輯性、科學性發(fā)展。因此,我認為作為一名現代的幼兒教師,本身還應該是一名問題爭執(zhí)討論者。
三、老師本身是一名成功的“懶人”。
在我們住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常常為了一個活動而做許許多多的準備工作,其實,老師應該做一名成功的“懶人”。只有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才能有體驗與收獲;只有讓孩子充分參與,孩子才能有探索與創(chuàng)新。因此,只要能讓孩子做的,老師一定不動手。做一個成功的“懶人”。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點心得,當然還有待于自己的提高,相信以后我會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的機會,使自己得到不斷提高。
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chuàng)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以下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范文《教師讀書心得體會:怎樣做一個專業(yè)的幼兒教師》是出國留學網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頻道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對您有所幫助。
怎樣做一個專業(yè)的幼兒教師?這個問題很廣泛,我覺得無論任何一個人都沒自信說自己是一個很專業(yè)的幼兒教師,我們唯有把往專業(yè)那一方面靠近,而不會真正的做到專業(yè)。近期通過學習《做一個專業(yè)的幼兒教師》,了解了一些作為教師的專業(yè)性和技巧性問題,對我的工作也有了很大的幫助。
書中介紹了專家的一些經驗,以及以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小技巧對我們以后的教育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書中談到幼兒園的課程設置、教學形式、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的問題都是通過不斷的實踐研究,摸索出來的。以往的一日活動中存在著“六多”現象,即集體活動多于自由活動,教學活動多于游戲活動,室內活動多于戶外活動,等待時間多,控制時間多,班級人數多。聯系自己的教學,雖然今時不同往日,幼兒教育更多體現的是以幼兒為本,更具科學性,但不可否認有些時候,我在教育活動中,因急于求成,或多或少的干預了孩子們的自由學習,有時自己說的多,而忽略了孩子的年齡特點,忽視了他們的接受能力。特級教師閔傳華提出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我覺得說得非常有道理,教師不是教學的主導者,不能像牽馬一樣,牽著孩子走,教師應該是在后面推孩子的人.這樣教師就能夠更多的去幫助兒童,也才能給兒童創(chuàng)造更多的學習空間.
一個教師不管她唱得有多好,彈得有多棒,也不管她的課上的有多創(chuàng)新,如果沒有很好的師幼關系作基礎,課堂上沒有師幼良好融洽的情感交融,那么,她的教育也是失敗的,只不過是一個人的表演罷了。什么才是好的課程,好的教育?答案只有一個,就是一切以幼兒的發(fā)展為出發(fā)點,時刻把孩子放在心中。蹲下身子,用一顆童心與孩子交流,傾聽他們的聲音,順應孩子的年齡特點,說他們聽得懂的話,把教育融進游戲和生活之中,還給他們自由的天空,讓他們在快樂中健康的成長.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的個體,同時也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教師不能做控制者,一定要在了解兒童生理、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再進行教育,靈活的教育個體,促使我們教師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不斷的學習,不斷地向專業(yè)化方向成長!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與幼兒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作為一個教師首先要具備的,“愛心”是一個教師的首要具備條件!